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关注中东新秩序与“一带一路”契机

   2016-01-19 中国石油报
53
核心提示:1月16日,随着美国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近期国际原油市场每日将增加50万桶,伊朗还表示数月后将日产能增加100万桶。这使持续下

1月16日,随着美国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近期国际原油市场每日将增加50万桶,伊朗还表示数月后将日产能增加100万桶。这使持续下跌中的油价雪上加霜。目前,布伦特3月原油期货价格已经跌破29美元/桶,是2003年年底以来的最低价。未来一段时期,油价仍有走跌趋势。约旦能源和资源部部长易卜拉欣·赛义夫甚至认为,原油市场运行已超越了传统的商业周期和价格波动,正经历根本性转变。

美国和欧盟选择这一时刻解除对伊朗制裁,某种程度上似乎是对沙特推动石油价格战的不满,但也可能是适应了低油价的新常态,试图继续拉低油价打压地缘政治对手俄罗斯。因此,伊朗复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造成的影响也是多样的,不仅是重新建立与沙特的关系,也有着广泛的地区和跨地区影响。

首先,伊朗与沙特交恶有可能使传统上调节原油市场的欧佩克机制进一步丧失动力。由于欧美的制裁,伊朗原油的出口量从2011年的260万桶/日下降至2013年的130万桶/日,2014年每天增加了15万桶。为了夺回2012年被美欧制裁以来丢失的市场份额,伊朗多次表示将不遵循欧佩克的限产,而欧佩克最近的几次会议也的确没有做出统一的限产令。

其次,沙特和伊朗是中东地区最重要的两个原油生产国,两国的产量一度占整个中东的72%,尽管近年来占比持续下跌,但也没有低于53%,两国的关系对整个中东地区具有示范效应。从地区力量对比来看,沙特的经济总量占中东地区25%,但是这一局面的形成也源于近10年来伊朗经济总量下滑。2015年伊朗的经济总量为3969亿美元,沙特则高达6320亿美元;但仅仅6年前,伊朗的经济总量仅比沙特少不到300亿美元。如果追溯到本世纪初,那么,伊朗的经济总量远比沙特来得大。伊朗和沙特的经济结构具有类似性,第一大制造业均为化工和化工产品,且都依赖于油气部门。为了争夺地区地位,伊朗势必要加快对油气部门的投入和改革,这为区域外力量与其加强合作提供了契机。

伊朗摆脱制裁,意味着与西方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增速将有较大的改善,而这也将影响到与沙特的力量对比。抛开宗教因素不说,伊朗的经济形势在制裁阶段不断恶化。2006至2015年间,沙特的年均经济增速达到5.7%,列全球第38位,而伊朗仅有2.2%,列全球132位。但从常规军事力量看,伊朗领先于沙特,伊朗对地区安全的影响力是实实在在的。1月14日,伊朗俘获美军两艘快艇以及士兵,并很快释放,这表明伊朗在玩国际政治时也是一把好手。

再次,沙特和伊朗石油的主要买家均是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特别是沙特近年来成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最大石油来源国,伊朗为了恢复与中国的历史贸易水平,在美国制裁解除之前,就已经与中国公司续签2016年合同,将大力加大对华出口。目前,中东出口的原油达到每天2000万桶,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就占了一半多。如果伊朗迅速增加生产量至每天100万桶,将显著影响中东地区对亚洲出口的价格。总体而言,低油价有利于亚洲能源进口的经济体增强出口竞争力,降低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对我国来说,正处于实施“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在能源布局方面也需要低油价来助推新的能源发展战略。

在中东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时期,我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1月19日至23日出访沙特、埃及和伊朗三国。目前,中国石油进口的46%来自中东地区,稳定中东对中国原油的供应是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方面。显然,能源合作不是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关系唯一重要的推动力。在出访前夕,中方公布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双方关系的基调仍然是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这意味着,作为同样需要大力推进工业化的国家,中国与中东地区的合作潜力是巨大的。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在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上,伊朗列第67位,沙特列第37位。

除伊朗和沙特外,埃及也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中方数年前就在埃及建立了工业园区,而这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推进“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最主要手段。埃及领导人分外重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可以预计,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将深化与埃及的全方位合作,进一步提升埃及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夯实与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合作基础,并作为下一步推进中国对非洲产能合作的重要基点。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室主任,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