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熊模拟图。图片来自网络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自然旗下《科学报告》杂志近日发表了一项演化学研究:欧洲科学家报告称,人类和欧洲洞熊在末次冰期发生灭绝存在重大关系。研究认为,洞熊种群从大约4万年前开始急剧减少,这个时点早于气候变冷时期,而与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在欧洲扩散的时间重合。
洞熊是一种生存于更新世亚欧大陆北部的熊,其曾遍及欧亚大陆的各个角落,但却在约2万年前的冰河时期灭绝。
此次,瑞士苏黎世大学以及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从瑞士、波兰、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和塞尔维亚的14个遗址上收集到的骨样本,重构了59个洞熊的线粒体基因组,并将其与64个之前发布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比较,以鉴定不同的洞熊种群生活在何处,以及它们在晚更新世如何进行迁徙。
研究团队鉴定出了5个主要的线粒体DNA谱系——均源于约45.1万年前的一个共同祖先,并在欧洲扩散开来,这表明洞熊的分布比之前设想的更加复杂。研究人员估计洞熊种群一直相对稳定,直到约4万年前发生变化,包括两个冷期和多起变冷事件。由于末次冰期的寒冷气候开始较晚(约3万年前),研究认为包括人类捕猎在内的其他因素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寒冷气候以及之后的植物来源食物减少,可能导致整个洞熊种群分散成不同的亚种群,这些亚种群生活在气候较为温和且植物丰富多样的小型栖息地。人类可能通过打断这些亚种群之间的联系,在洞熊的灭绝中发挥了决定性影响。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