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在能源格局中的角色转变

   2015-05-21 和讯网
52
核心提示:在外交方面,虽然美国不太可能转变其全球石油生产守卫者或运输线路保证者的角色,而中国现在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去保护其在中东的

在外交方面,虽然美国不太可能转变其全球石油生产守卫者或运输线路保证者的角色,而中国现在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去保护其在中东的石油运输航道,还需依赖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和协调经验。为此,美国会要求中国为中东问题做出更多的贡献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其实,石油依赖程度的增加本身也将促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

今年4月,中国石油进口量达740万桶/日,超过了美国720万桶/日的纪录,创历史新高,成为最大石油进口国。

其实,2014年下半年油价下跌开始,中国趁低吸纳原油储备,而美国石油自给率因“页岩气革命”带动有所提升,因此,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石油进口国并非什么意外之事。再者,如果把石油产品的净进口也算进去,中国早在2013年年底就已经成为世界石油进口第一大国,可见中国成为原油进口第一大国的事实并非一蹴而就,世界能源供需结构的转变是新常态。那么,这种石油流动大转变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在能源格局中的角色转变

首先,这是一个信号,即中国将更加依赖目前以市场为导向的全球体系,从而满足其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这增加了中国融入国际体系来保护其利益的必要性,并鼓励目前的自由秩序进一步统一化,对乐于保持自由市场现状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其次,中国对于不稳定地区,尤其是中东的持续且不断加深的能源依赖,导致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存在能源安全上的弱点。尽管中国试图实现其能源来源的多样化,但在未来,任何令石油市场动荡的因素都将对中国造成比对美国更多的损失。中国在2007年石油价格上升的时候就曾感受到石油恐慌,而以后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感受,地区冲突和主要石油供应国突然的动荡很有可能导致石油界的震动。尽管中国政府一直视不断增加的进口依赖度为战略短板,但这也正是提升中国在全球领导地位的机会。

美国因素与中东局势

美国的石油产量正不断上升,使得美国的石油进口依赖度下降,这意味着这个超级大国不再像之前那样需要中东石油。有专家担心,当美国减少从中东进口石油后会对该地区稳定带来不明朗因素,中国需小心应对。尽管中国努力通过来源多样化遏制对中东石油依赖的增长,但中国石油进口不断增加,长远来说将保持对中东油气的严重依赖。因此,两者关系也将会有所改变,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亦会相对提升,例如与主要产油国沙特等加深外交关系。但即便中国没有挑战美国在中东的地位,美国也不愿意看到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难以避免。

在外交方面,虽然美国不太可能转变其全球石油生产守卫者或运输线路保证者的角色,而中国现在没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去保护其在中东的石油运输航道,还需依赖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和协调经验。为此,美国会要求中国为中东问题做出更多的贡献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其实,石油依赖程度的增加本身也将促使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将提升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保证全球稳定,例如多边反恐倡议。这对急于逃离困境并完成重心东移的美国来说,可能是好消息。

石油市场以人民币定价的可能性

石油一直都是以美元来定价的,不仅因为美元是全球的储备货币,与美国一直是最大石油进口国也有很大关系。中国石油进口量超越美国,将影响全球能源市场运作,并改变中国目前的货币策略,以及外交行为。

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石油定价会转向人民币定价吗?石油的确可以推动人民币成为真正的全球货币,对中国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但前提是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汇丰银行曾经预测人民币在2017年可以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中国成为最大石油买家亦有推动作用。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币一旦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在全球贸易中的使用率将进一步提高,甚至成为储备货币。假如中国同时又降低对汇率的控制,这将开创一个与单一的美元定价相对的人民币石油定价新格局。

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对于中国以及世界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中国的进口量,而是这些石油的来源。中国需要抓住新常态,做好能源外交对策,否则困扰中国20年的能源战略之忧仍将持续。

(作者余家豪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