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戴彦德:重塑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5-05-12 中国石油报
50
核心提示:能源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从全球来看,历经两次能源转型后形成的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极大地促

能源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从全球来看,历经两次能源转型后形成的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人类由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但随着能源消费量的大幅增加,化石能源大规模利用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环境污染等难题也日益突出。在这一背景下,推进新一轮的能源转型,构建可持续的能源体系正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能源转型,并普遍制定了大幅提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的目标,如欧盟提出到2020年能效要比1990年提高20%,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提高到20%,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到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占到电力消费的97%;德国提出到2050年一次能源总消费要比1990年减少50%,其中,建筑领域能源总消费要比1990年减少80%,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60%,占到电力消费的80%;丹麦的研究机构更是提出到2050年要全部用上非化石能源,实现彻底脱碳。

我国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能源转型迫在眉睫。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进一步将能源革命细化为“四个革命”和“一个合作”,为我国能源转型路径指明方向。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相应地,能源消费总量也快速增长,并呈现出“总量大、人均低、煤为主、效率低”的特征。据统计,21世纪第一个10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是过去20年的两倍有余,但人均能耗尚且不到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一半。与此同时,以煤为主是我国能源领域的最大问题。受资源禀赋限制,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呈反相关系,许多国家油气用量接近70%,而我国是煤炭用量占到60%以上,这也是导致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

未来,我国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既定发展目标,对能源需求的刚性增长仍将难以改变。如果按照OECD国家的人均能耗水平,我国能源年需求将接近90亿吨标准煤,即使按照世界上能源经济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国的人均能耗水平,也要接近80亿吨标准煤。然而这两种情景都不可能发生,因为资源没有保障,环境也没有容量,未来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推动能源转型,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以大幅减少煤炭需求,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源。

从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来看,2050年新中国已成立100周年,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节点。届时,若能源消费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5亿吨标准煤,在此情景下,即使形成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三分天下的能源消费结构,化石能源消费总量仍将高达40亿吨标准煤以上,同目前的状况相比,污染物的排放源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有增无减,环境状况将难以改变,但这一情景人均能耗已比OECD国家低了40%。理想的状况是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并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才能从根本上削减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彻底回归碧水蓝天。但面对的挑战是,达到了目前OECD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情况下,而人均能耗要比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低80%,比能源经济效率最高的日本还要低55%。可见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重塑能源,变革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并非一蹴而就、一招一式可以完成的,必须全面、系统地予以推动。第一,发展模式上,要转变增长方式,同时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减少周期性浪费。第二,供应模式上,要逐步增加高效清洁、低碳环保、连续再生、永续利用的低碳和非化石能源的供给,减少经济发展对高碳能源的依赖。第三,生产模式上,通过整合设计,变革理念、“互联网+”等手段,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终端能源的需求。第四,生活模式上,鼓励并引导社会各界绿色消费、低碳消费,以减少对能源的需求。以更加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戴彦德,为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中国石油报记者顾虹采访整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