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三桶油换将悬念

   2015-05-11 《财新周刊》
52
核心提示:5月4日这一天,中组部副部长王京清有点忙。他在北京东北二环路走了一圈,先后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栋大厦内宣布了新董事长

5月4日这一天,中组部副部长王京清有点忙。他在北京东北二环路走了一圈,先后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栋大厦内宣布了新董事长的任命:王宜林、王玉普和杨华分别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下称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石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的董事长。63岁的中石油集团董事长周吉平和64岁的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到龄退休,中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的“一把手”,就此完成新老更替。

几乎同时宣布的央企人事变动,还有一汽出身的吉林省委副书记竺延风接任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紧接着,5月7日,一汽集团再召开大会,宣布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徐平接手徐建一落马后留下的空缺,调任一汽集团董事长。在此前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51岁的公司总经理官庆被任命为董事长。

但是,市场最关心的还是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的人事变动。这一系列人事调整,影响的不仅是当事人及相关公司,还有市场各方对于中国能源产业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判断——沙盘必须重新推演。

一位正在为央企做内部重组及改革方案的中介机构人士,获悉此番“三桶油”人事变动后的第一反应是:各种方案恐怕又得从头来过了。

“新人会有新想法。很多正在进行中的重组项目和改革事宜,都要经过新领导班子的重新审阅和评估,项目进度势必会放慢或者调整。原定的时间表没有意义了。”他说。

特别是石油行业,在中国的工业体系中向来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中石油有“共和国长子”之称,如今正站在反腐与改革的立交桥上,同时还要面对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和全球经济低迷的艰难时局。

从短期到长期,“三桶油”的新掌门要面对的挑战有三:

一、反腐高压。从2013年8月中石油原副总经理王永春落马开始的石油行业反腐已持续两年多,至今仍在蔓延;伴随着中石化集团总经理王天普2015年4月27日被调查,可能新一轮反腐浪潮又将到来。在反腐高压下正常工作,这不仅是今年“央企反腐年”要面对的局面,还很可能是央企“一把手”未来要习惯的“新常态”。

二、油气改革。财新记者从多个可靠渠道获悉,按照深改小组的安排,今年必须形成石油和天然气改革的整体方案,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的委托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务院研究室等智库机构已分头研究,形成了对整体改革方案的初步设想。这些设想即将在五六月间在相关部门上会讨论,并尽快形成方案上报国务院和深改小组。近日业内关于油气体制改革的讨论已经迅速升温。

从形成改革方案到实施改革,将是“三桶油”的新掌门在任期内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无论最终的改革方案如何,在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上,如何削减10倍于国际石油公司的人员,将是垄断油企要破解的最大难题。

三、业绩重压。从2014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三大油企的业绩已开始加速下滑。“海水退潮,才知道谁在裸泳。”随着油价和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以及反腐进一步深入,近年来油企在海外大规模投资收购的成败与深浅将会揭开盖子。多有业内资深人士认为,石油央企账面上的海外资产有可能大幅缩水。

好日子过去了,紧日子来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被业内人士普遍视为改革的最好时机。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主任郭焦锋看来,这一轮石油行业改革之所以出现推动的契机,首先是国际能源格局和国内形势都有了新的变化,企业也面临成本上升、收益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改革诉求前所未有的强烈。

在此之前,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经酝酿并启动一系列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主题的开放和重组。特别是中石化,在董事长傅成玉的推动下,完成了引资千亿元的销售公司重组,并实现了油服公司的分拆上市,裁员和减薪也都在推进之中。与此同时,引入互联网公司以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的一系列探索拉开序幕。中石油的油服公司重组亦在酝酿之中,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和踊跃参与。

换人打破了原有的节奏。实际上,投资者在换人之前已进入了观望,一家关注国企改革的咨询机构人士称,从他了解的情况看,“混改似乎已经停滞”。现在,市场的疑问更多了:“混改”还会继续推进吗?未来的方向是分拆重组还是油企合并抱团取暖?对于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油气体制改革带来的机会是参与三大油企的内部重组,还是在油气行业上中下游全面放开后获得独立参与竞争的资格?身处反腐第一战线的央企“一把手”们,是否会争当中央深改小组组长习近平所称的“改革促进派”?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与正在酝酿的油气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息息相关。接近改革方案制定的多位消息人士证实,目前这两个方案的出台进程都在加速,石油和天然气体制改革的方案已经在多家智库机构形成雏形并提交主管部门,而国企改革的整体方案也有望在五六月间出台。

换人之后,改革是停是走,两三个月之内将见分晓。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