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推进能源革命应对气候变化

   2015-12-08 中国能源网
71
核心提示:近日与能源相关的重要新闻有:一是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30日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呼吁来自超过150个国家领导人在气候

近日与能源相关的重要新闻有:

一是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30日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呼吁来自超过150个国家领导人在气候变化方面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团结应对挑战。希望协议既要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又要建立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推动各国走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二是1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在2020年前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对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要坚决淘汰关停。预计将电力部门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减少60%、燃煤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8亿吨。

三是持续6天的华北地区重度雾霾引发关注。

四是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等6个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电网企业不再以售电为主要收入来源,电价由市场决定,允许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售电领域和新增配电领域等三个方面意义重大。

五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2月2日宣布,由海洋石油981承钻的中国首口超深水井陵水18-1-1井成功实施测试作业,这表明中国已具备海上超深水井钻井和测试全套能力。

习近平主席呼吁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承诺中国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中长期规划。中国代表解振华也说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人自己的事。11月26日至12月1日弥漫华北53万平方公里的严重雾霾夺取了众多欧美媒体头条位置,北京PM2.5值连续5天超过246微克,部分监测站点接近1000微克,12月1日18时,京西南区域点PM2.5小时浓度达到945微克/立方米,17时该站小时浓度更是达到976微克/立方米。另外,京南区域点18时也达到了897微克/立方米。此外11月初,东北三省多城市出现弥漫半月之久的严重雾霾。辽宁省沈阳市11月8日PM2.5均值当时一度达到1155微克/立方米,局地一度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环保部提出,力争年底所有省会城市完成PM2.5来源解析工作。

目前已完成了9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的源解析工作,其中北京、杭州、广州、深圳的首要污染来源是机动车,石家庄、南京是燃煤,天津、上海、宁波分别是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而天气预报12月份还将有两至三次雾霾天气,雾霾频袭提升了中国节能减排紧迫性,这表明中国必须通过能源革命和建设生态文明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与能源环境安全挑战。

燃烧化石能源特别是燃烧煤是造就雾霾的主因,对中国环境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均有影响。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贺冬仙发现,雾霾让她试验温室里的番茄和辣椒幼苗晚成熟了至少30天。通常情况下20天就能出苗的番茄和辣椒,2014年已经播种了五十多天还没达到出苗标准,遮天蔽日的雾霾让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大为减少,不仅植株脆弱,成熟后营养价值还大减。据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光伏系统实证研究平台的数据,雾霾让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大为减少。重度污染,PM2.5值超过600,其日发电有效小时数仅为0.7小时,降低了约80%。更有学者指出,近年来天气变暖已经登临大部分地区风力变小,直接影响风电效率。

据亚洲开发银行与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2%,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高达3.8%。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穆泉和张世秋对2013年1月雾霾事件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评估的研究显示,此次雾霾事件,造成全国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经济损失保守估计约230亿元,民航航班延误直接经济损失为2.7亿元,高速封路导致的收费损失近1.88亿元,雾霾事件导致的急/门诊疾病成本达226亿元。

科技部近日集合550位专家撰写了长达900页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详细列举全球变暖将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海平面上升是该报告最关注的环境威胁之一。报告预测,到本世纪末,靠近中国东部的海域会比20世纪平均水平升高40到60厘米,进而导致上海等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更易发生洪灾,暴风雨和台风的危害也会加剧。

此外,中国内陆的降水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原本就紧张的水资源可能会因气候变化的原因缩减5%。而不断变换的降雨模式可能导致全球最大的三峡大坝在旱季经历更频繁的降水不足,在雨季面临更凶猛的洪水。报告称,这“对水库管理、大坝安全以及防洪和抗洪等十分不利。”

在西藏和西部其他高海拔地区,冰川和永冻层都在后退。报告称,在上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之间,中国的冰川减少10%;到2012年,永冻层已后退约26%。穿越青藏高原的铁路线,已受到地基软化不稳定影响,铁轨可能会因此变形。报告称,技术补救措施可能追不上全球暖化的速度。

气候变化不仅给中国带来环境和经济上的风险,也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报告指出,气温升高会加速中国西部冰川的融化,导致河川径流减少,这可能会导致跨境水资源的争夺和跨国移民潮,引发国际争端和冲突。综上所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能源革命、建设生态文明已是刻不容缓。

1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了一项“硬任务”:在2020年前,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对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要坚决淘汰关停。在全国全面推广超低排放和世界一流水平的能耗标准,是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改善大气质量、缓解资源约束的重要举措。会议决定,在2020年前,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使所有现役电厂每千瓦时平均煤耗低于310克、新建电厂平均煤耗低于300克,东、中部地区要提前至2017年和2018年达标。同时,要结合“十三五”规划推出所有煤电机组均须达到的单位能耗底限标准。

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结合“十三五”规划推出一个底限标准,对落后产能和不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要坚决淘汰关停。一定要抓住高效清洁利用燃煤这个“牛鼻子”,核心问题是把煤耗降下来。按照有关部门测算,改造完成后,每年可节约原煤约1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亿吨,电力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可降低60%左右。但中国还应重视散烧煤污染治理并在合适地区推进以电代煤减少污染排放。

12月2日,秦皇岛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报收于372元/吨,本报告期比前一报告期下降1元/吨。

12月2日,发改委、能源局印发了《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等6个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专家认为电力改革的深入对能源行业意义重大,电网企业不再以售电为主要收入来源,电价由市场决定,允许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售电领域和新增配电领域等三个方面意义重大。改革后,电网企业按照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收取过网费,不再以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的价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可以保证其向所有用户公平开放、改善服务。在谈到本轮改革对电网企业的定位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通过严格审核电网企业准许成本,可以促进电网企业改进管理,核减不合理支出,抑制不合理投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相关人士也对媒体表示:“这会使电网企业更加专注电网资产运营和提高输配电服务水平,激励其降本增效,使电网企业真正回归到社会公益性的本位。”

而电价将由市场决定带给电力用户改革红利,此次出台的《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则,核定电网企业准许总收入和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建立规则明晰、水平合理、监管有力、科学透明的独立输配电价体系。电价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单独核定输配电价是实现市场化交易的基础,是放开竞争性业务的前提,对于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全面实现电力体制改革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电价以后由市场决定,相对于现行的标杆电价,可以进一步促进发电企业竞争和提高生产效率。改革后,输配电价逐步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方式由政府核定,是相对固定的,发电价格波动直接传导到售电价格。

在目前电力供需较为宽松、煤价降低的情况下,拥有选择权的工业、商业电力用户,可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从而降低用电成本,为电力用户带来改革红利。据测算,全社会用电量电网购销差价有1.1万亿元左右,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售电侧改革被认为是电改的最大红利。

但也有专家坦言:从长远来看,特别是火电企业未来生存会堪忧,或会出现一定关停现象,因为既要面临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还要受环保成本提高影响,也要受可再生能源企业的冲击。更更专家呼吁应立即停建新的煤电机组以投资损失。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2月2日宣布,由海洋石油981承钻的中国首口超深水井陵水18-1-1井成功实施测试作业,这表明中国已具备海上超深水井钻井和测试全套能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杨华说,陵水18-1-1井的测试成功,是继2014年相继发现陵水17-2、陵水25-1自营深水气田后,中国在深水勘探领域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开启了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勘探的超深水时代。

陵水18-1-1井是位于中国南海琼东南盆地的一口预探井,实际作业水深1688.7米,实际完钻井深2927米,属于超深水井范畴。世界对深水的概念随着深水勘探技术的发展不断演化。目前从水面到海床垂直距离达到500米以上的可称为深水,1500米水深以上为超深水。深水特别是超深水海域已成为近年来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接替区域。中国海上超深钻井成功将提升中国海洋石油开采竞争力。

(秦京午:资深能源评论员,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1951年出生,1977年冬参加高考,次年春入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专业学习,1982年获得文学学士,同年进入人民日报,并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1985年获得法学硕士,参与创办人民日报海外版,负责地矿、能源、机械、环保、海洋、国土等领域报道。2011年底进入中国能源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