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从德国鲁尔工业转型看“APEC蓝”

   2014-12-09 中国科学报
48
核心提示:德国鲁尔地区,一个与京津冀有许多类似的重工业区。过去50年里,新兴产业在这里蓬勃成长,曾经的高污染企业集群成了欧洲领先的环

德国鲁尔地区,一个与京津冀有许多类似的重工业区。过去50年里,新兴产业在这里蓬勃成长,曾经的高污染企业集群成了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环保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短短一周放假、限产和限行之后,即使在气流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北京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蓝天。“APEC蓝”因此而被载入史册,成为北京人民的念想。APEC会议结束之后,京津冀地区便接二连三地被重度污染袭击,蓝天白云的偶尔出现更凸显了“APEC蓝”的珍贵与奢侈。但接受环境被污染的现实,并不是麻木与无为。

“APEC蓝”反映能源结构问题

有关研究表明,燃煤电厂、钢铁厂和水泥厂等工业排放,占京津冀地区一次PM2.5颗粒物总排放的57%,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排放的81%和64%。“APEC蓝”极好地验证了对京津冀地区污染排放源的正确判断,以及对高污染企业采取管限措施的有效性。但要真正还京津冀地区一片蓝天,仅采取短期的管限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从长远来看,减少京津冀地区的煤炭消费总量,削减“两高”行业产能,实现传统重工业的转型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才是摆脱当前经济与环境发展困局的根本出路。

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和竞争力下降,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一直都在强调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加强政府行政调控及收缩银行对高耗能产业的贷款规模,但收效非常不显著。工业生产力研究所(IIP)高耗能工业转型升级项目组织专家对德国鲁尔地区的实践经验进行了调研和梳理。针对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和产业转型困境,我们认为有两个问题是当前急需突破的:一是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发展导致的环境和健康问题,缺乏政治上的认识;二是在推动区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未能建立支持产业转型的创新网络。

鲁尔的借鉴

谈到京津冀,就不能不谈谈德国鲁尔地区,一个与京津冀有许多类似的重工业区。鲁尔地区煤炭储量占德国的3/4,曾经是西欧的钢铁生产基地,有着150年工业发展的历史。在过去50年的时间里,鲁尔地区的煤炭产量下降了90%,最后一个煤矿也将于2018年关闭;钢铁产量锐减,相关从业人员从23万人降到不足5万人。而新兴产业则在这期间蓬勃成长,曾经的高污染企业集群成了欧洲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环保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鲁尔地区发展转型有两个重要推手,一是公众对于重工业发展导致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日益愤懑,二是传统重工业产能过剩、竞争力减弱,经济开始衰退。鲁尔地区在启动蓝天计划前,也经历了一个对环境问题从否认到重视的过程,在等待中推迟了行动的时间,增加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和投资成本。

如果说十年前谈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发展对资源、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有些过于“前瞻”,今天则到了必须在国家战略和政治高度上都要重视的阶段。但在地方政府的实际工作中,仍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保证经济增长速度、税收和就业率,对环保设施形同虚设的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否真正关注环境污染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并将其作为地方政绩的重要考量,及早纳入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而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京津冀蓝天保卫战可否取得成功。

建立创新网络

我国钢铁和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已经进入全行业微利甚至亏损的状况。工信部近期公布的首批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企业中,河北省有20家钢铁生产企业、102家水泥生产企业、33家造纸企业、13家印染企业、11家平板玻璃企业、3家焦炭企业进入该名单。河北省在缩减钢铁企业规模总量和企业数量方面也提出了非常高的目标:到2015年,炼钢产能总量将由目前的2.86亿吨调整到2.2亿吨,减少6600万吨产能;有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数量由目前的150家压缩到50家左右,到2020年减少到30家左右。在行业低迷和行政调控中,能够走出困局的企业必然是取得创新发展优势的企业,而京津冀地区这些进入关停并转名单的企业还有众多未进入政府有效监控的中小企业,它们的转型更需要创新能力的注入。

鲁尔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为促进中小型企业和新兴工业企业的发展,政府在鲁尔区建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科技革新信息中心,帮助中小企业拟定技术革新计划,优先向其转让技术等措施,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技术革新。而对教育的投资,更是培育创新能力的关键。鲁尔地区从没有一所大学,到几十年间成立了15所高等院校。这些教育资源和创新中心为高耗能工业转型升级构建了核心能力,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北京的教育资源和创新中心在全国首屈一指,京津冀地区雾霾联动治理能否取得长效,还要看北京和天津的创新能力能否辐射到河北,能否为河北的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系工业生产力研究所高级顾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