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阶梯气价进入落实阶段 市场化勿忘保民生

   2014-08-06 新华网
62
核心提示:继阶梯电价、阶梯水价之后,阶梯气价也进入落实阶段。上海市价格部门5日表示,从9月1日起对居民管道燃气价格进行上调,并同步实

继阶梯电价、阶梯水价之后,阶梯气价也进入落实阶段。上海市价格部门5日表示,从9月1日起对居民管道燃气价格进行上调,并同步实施阶梯气价。在上海之前,浙江、山东等省份也着手制定类似方案。作为天然气价改的重要一环,如何在市场化和保民生之间寻求平衡点,将是阶梯气价的关键。

10余省份欲推阶梯气价方案

上海市此次公布的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6年未变的居民管道燃气价格进行上调,二是同步实施阶梯气价方案。其中,第一档气价从现行的2.5元/立方米上调至3元/立方米,第二档为3.3元/立方米,第三档为4.2元/立方米。

上调气价,是因为受气源结构和气价变化影响,上海市居民天然气综合门站价相比上一轮调价时涨幅已达37%,导致上海燃气集团近三年连续亏损。相比迟来的调价,阶梯气价才是此次改革的核心。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3月初公布的指导意见,2015年底所有通气城市将建立阶梯气价制度。意见将阶梯气价分为三档,第一、二、三档气价原则上按1:1.2:1.5的比价安排。80%家庭的用气量属于第一档。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第一档保证居民基本用气量,第二档属于合理消费,第三档是奢侈消费。“以往政府人为压低平均气价,用气量越大得到的补贴越多。对不同用气量征收不同气价,可以体现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从目前情况看,阶梯气价已是大势所趋。除上海外,浙江、山东、江苏、广东、陕西和河北等10余省份均在制定相关方案。到2015年,我国的水、电、气三大公共资源品都将进入阶梯定价的时代。

上下游联动并不意味着一直涨价

在阶梯气价中,第一档气价起着基准价的作用。这个价格如何确定,是消费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在此次调价方案中,上海市提出修改完善居民用户天然气价格的联动机制。新的联动条件设定为当本市天然气综合门站价累计变动幅度达到或超过4%(原来为8%),距上次联动时间超过12个月时(原来为24个月),即可启动调价程序。

联动周期变短了,幅度变小了,居民用气价格是不是更容易上涨?这是很多消费者的疑问所在。

对此,易贸集团研究中心总监俞清告诉记者,从短期来看,我国天然气供需处于偏紧状态,每年进口量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价格具有一定的上涨动力。但在特定时间段内,市场也会有逆向的波动。“比如,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的价格从今年年初时的1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下降至目前的1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累计跌幅近30%,这给中国气改创造了机会。”

从长期来看,2016年以后,随着北美、澳洲新建的LNG项目投产以及日本恢复核电运营,亚洲的天然气供应偏向宽松,价格也将随之走低。“和油价的联动一样,有涨有跌才是气价调整的常态。”俞清说。

三大措施保民生

公共资源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有利于减少浪费。但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障民生,是资源品价改的难点所在。

从上海等地的方案看,在保民生方面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

一是合理确定第一档用气量。上海市本次确定的第一档用气量为0—310立方米/年,高于听证会时提出的290立方米上限。“粗略估算,气价上调并实施阶梯方案后,多数家庭每月增加的用气开支在12元左右。”上海市物价局总经济师罗惠民表示。

此外,考虑到有的家庭人口较多,上海还规定户籍人口5人(含)以上的家庭可申请年度增加150立方米的气量基数。家庭人口多有优惠,体现了保障居民基本用气的意图。

“由于地区差异,如何合理确定各档气量、分档气价,将是天然气价改的重要落脚点。”林伯强说。

二是与低保标准联动。天然气提价,受冲击最大的是社会困难群体。上海等不少地方承诺,在下一次调整有关社会保障标准时,政府将统筹考虑居民燃气价格调整的因素。

三是加强对燃气行业的成本监管。在绝大多数地方,燃气供应都属于特许经营项目,其成本透明度一直为社会所关注。一些燃气公司的亏损,除了政策的因素外,更有自身经营和管理的原因。这就需要燃气公司每年向社会公开账本信息,接受国有出资人、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共同监督。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