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韩晓平:中俄能源合作潜力巨大 价格是关键

   2013-09-06 中国广播网
63
核心提示:【导读】中俄两国在能源、航空、地方合作等领域签署合作文件,推进战略性大项目合作。9月6日10点,经济之声评论:抓住中国市场是

【导读】中俄两国在能源、航空、地方合作等领域签署合作文件,推进战略性大项目合作。9月6日10点,经济之声评论:抓住中国市场是开展新型大国合作的重要基石。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G20峰会今天进入第二天,在本次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见证了两国能源、航空、地方合作等领域合作文件的签署,其中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同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关于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的框架协议,还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同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液化天然气股权合作协议等。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叙利亚紧张局势、美联储退出QE预期等因素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形势又让人难言乐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利用好G20平台,G20又将如何推动新型大国合作,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2008年,陷入金融危机中的美、英深感西方无法挽救这次危机,需要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参加。当时的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以及欧盟领导人,想到通过G20来“救市”。一时间,G20名声大作,从财长会议上升为领袖峰会。

如今,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快要完成使命,而日本在“安倍经济学”的领导下,仍然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所以,金砖国家联合形成的金融系统,被认为是新兴经济体打破欧美对国际金融格局垄断的关键力量。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国际贸易这两大议题有没有可能有所突破?在新型大国合作中,中国市场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对此做出评论。

昨日,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见证下,中国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签署通过东线管道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签署液化天然气股权合作协议。如何看这次中俄能源合作取得的新成果?

韩晓平:大家知道上一次习主席去俄罗斯的时候也签过一个协议,那个主要是西线,现在我们准备在贝尔加湖以东部地区再跟俄罗斯合作,再勘探开发,然后再引进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除此之外,因为俄罗斯北方临海很多地方都是靠近北极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天然气比较丰富,但是建设管道输送到中国这样的市场并不是很现实,所以我们要共同合作建设液化天然气码头,然后把它变成液化天然气,直接输送到中国南方的沿海地区。

双方这个合作应该说由来已久,过去也多次签过一些协议,但是长期以来有一个关键的节点没有办法解决,就是价格的问题,因为俄罗斯希望卖的高一点,所以它总比照欧洲的价格,但是像秋明油田离欧洲近,离中国相对更远,所以七、八千公里把它的气送到中国来,再按欧洲的价格来卖的话,中国的市场是无法接受的,所以双方之间一直在谈这个问题。如果在东部地区能够开发天然气,那么运输距离要近得多,而且更靠近中国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我们接受的价格相应也可以更高。

对俄罗斯来说,他们必须把气价卖的高一点,因为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这些年的制造能力各方面都大大削弱了,继续保留作为工业化国家有很大难度,它必须靠出口这些原材料、能源来维持国家的发展,所以中俄之间的互动,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就变得非常重要。

协议虽然签署了,但似乎还有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比如说价格的问题,未来是不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韩晓平:对。首先俄罗斯东部地区这是高寒地区,在这里面开发天然气很不容易。但是最大的问题最终恐怕还是价格,中俄之间的合作价格是决定性的。因为如果价格定得太高,在中国可能没有市场,因为中国自身有非常丰富的页岩气,非常丰富的煤层气,常规天然气其实也很丰富,随着我们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自身的天然气供应能力也会变得逐渐加强,所以俄罗斯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的问题。

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方面还是有很多的进展,未来是不是还有潜力可挖?

韩晓平:潜力是非常大的。俄罗斯不仅是天然气非常丰富,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俄罗斯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它的水电资源也非常丰富,我们建水电站方面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所以我们可以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建设更多的水电站,然后把这些电输送到中国来。另外俄罗斯的煤炭也非常丰富,我们可以把俄罗斯一部分地区的煤炭转换成电力以后通过我们的收电线路输送到中国来。这样我们的能源合作可以变成一种全方位,这对中国来说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和周边国家互动,让周边的国家也跟着中国的崛起分享一杯羹。中国今后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这样做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