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合作,特别是能源的互联互通,是21世纪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最佳切入点之一。东北亚区域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的合理性在于资源的高度互补性,难点在于对政治互信程度要求高。
虽然能源投资和贸易是经济贸易合作的一部分,但是相对于其他贸易来说,能源互联互通对地区合作和一体化更具有实际影响力。能源基础设施的合作,会形成跨境的油气管网和电网等物理基础设施,是实施广泛的地区性能源合作的基本平台。其有效运行,不仅依赖于各个国家的政治互信这一基本条件,还需要在政策和运行层面有相当程度的协调。
在东北亚地区,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尽管已经讨论了很久,但进展并不如意。2005年左右,有关东北亚能源合作的话题很活跃,期间召开了不少研讨会,发表了不少有关此话题的文章。有学者甚至提出了东北亚能源共同体的设想。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和发起的“大图们江动议”。该动议成立于1995年,是中国、朝鲜、蒙古、韩国和俄罗斯联合建立的一个政府间合作平台(朝鲜由于政治原因后来退出),致力于促进东北亚地区在交通运输、能源、旅游、投资及环境领域的政策对话与合作。不过,该区域合作缺乏日本这一当时本地区最大的经济体,而中国也没有展现出领导意愿,导致其发展并不顺利。目前该框架下,能源合作也多集中在政策协调、信息交换、能力建设等方面,还没有看到多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行动。
当前东北亚地区双边区域合作的潜力远未有效地发挥起来,多边合作关系非常薄弱,还没有一个涵盖全区域的多边能源合作的最基本纲领性文件。东北亚能源基础设施合作目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油气管网,一个是作为亚洲超级电网组成部分的东北亚超级电网。油气管网方面,主要目的是将俄罗斯的油气资源送到中、日、韩等消费国。目前,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石油管道已经稳定运行,天然气管道的西伯利亚力量已经达成协议,正在实施中。而俄罗斯和日、韩的联网,由于海峡和朝鲜的障碍,目前还在讨论中。就区域电网来说,最近几年,俄罗斯和韩国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在新能源发展的推动下,蒙古也很积极地促进亚洲超级电网建设。亚洲超级电网的一大动力,是蒙古的戈壁太阳能和俄罗斯的水电输送到中日韩。俄罗斯、蒙古、韩国和能源宪章组织于2013年3月就联合开展亚洲超级电网研究并签署了谅解备忘录。2014年1月,三国有关机构和能源宪章和日本可再生能源基金会还联合发布了“Gobitecand ASG for Renewable energiesin Northeast Asia”报告。日本可再生能源基金会也就此问题做了不少研究,包括于2014年1月在东京组织召开的亚洲超级电网国际研讨会。
然而,东北亚各成员国对区域性能源合作,特别是互联互通的热情差别比较大,缺乏共识。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从2004年起一直推动东北亚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韩、俄、蒙、朝是正式成员,而中国和日本一直没有加入该机制。俄罗斯、蒙古和韩国对多边合作和能源互联互通都非常积极。朝鲜虽然在地理上处于核心的位置,但由于其特殊性,并没有发出多少声音。而中国和日本虽然有所发声,但实质性工作不多。日本官方对于目前正在讨论的亚洲超级电网也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姿态。中国在东北亚的能源互联互通中走在前列,但主要集中在双边合作。俄罗斯水电出口已经经东北进入华北电网。中国也正在为中朝边境地区提供一些电力供应。中蒙也有电力联网的双边探讨,但尚未实现。2014年8月,在会见蒙古总统的时候,习近平表示支持蒙古向中国出口电力。但目前中国尚没有对区域电网做深入的研究。
俄罗斯和蒙古之所以积极,是因为作为资源大国,可以利用互联互通出口到更大的市场。加强和东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特别是互联互通,不仅可以使俄罗斯能源产品在亚洲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而且可以促进俄罗斯资源产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保证出口安全。此外,和东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俄能源工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对东北亚能源出口,还符合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能源综合体的国家能源战略。
蒙古对将戈壁转变成太阳能非常有兴趣。蒙古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总能力各达到2600吉瓦,年发电量可以满足中、日、韩三国的总需求,远远超出蒙古自身的需求。而整个蒙古目前的装机容量才1吉瓦。太阳能的电力成本,远大于火电;而风电虽然价格可能较低,对可变性的特点、对电力系统的弹性要求很高。如果不能向其他国家出口,蒙古本国电力系统吸纳不了,用户也负担不起。蒙古能源部为此于2014年3月成立了专门推动亚洲超级电网的工作组。
而韩国热衷于东北亚能源合作,很可能是其经济和政治原因。从经济上说,油气管道可以增加其能源供应的多元化。甚至有观点认为,通过进口电力,可以避免建设新电厂,节省其有限的土地资源。就政治上说,如果能够把朝鲜拉到谈判桌上,有助于其建立共同信任,一旦能够通过能源合作而改善和韩国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半岛的和平以及民族的统一。这样就可以解释即便蒙古的太阳能电力经济上并不划算,在当前自身也不缺电的情况下,韩国还是不遗余力地和蒙古一起力推亚洲超级电网。
就日本来看,东北亚合作可能没有东亚合作更具重要性。东北亚是一个日本必须与韩国、中国、俄罗斯和朝鲜竞争的地区。而在更广泛的东亚领域,和东盟合作,以及中、韩在东亚框架下的合作,对日本的经济利益更大。从能源自身来说,由于对能源安全的重视,日本已经对俄罗斯作为能源供应伙伴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另外,日本和东北亚都是隔海相望,基础设施联通的经济性缺乏。再有,目前的电力诸侯割据,各自垄断一方的市场格局,也导致电力企业对引狼入室不感兴趣。不过,如果能够进口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电力,则日、韩两国可以更好地实现其减排目标。
中国东北亚的能源合作以贸易为主,虽然涉及到双边电网联通,但没有多边的计划。
根据《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发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深化能源和资源合作的重点工作是加强油气领域合作开发,积极支持煤炭领域合作开发,加强电力合作和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在风能、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以及能效管理等领域的合作。油气领域并未涉及到管网。而电力合作,是鼓励企业参与毗邻国家电力建设和电网现代化改造,在黑河发展俄电贸易加工区,在现有基础上逐步扩大俄电贸易规模等。跨境部分,除了隐含的中俄电网,仅提及加快对朝供电工程建设和研究开展对蒙供电业务。
中国在东北亚能源互联互通工作中的角色不是很清晰,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的自身能源供应已经可以通过双边合作得到满足。有关方面可能认为进一步的地区多边合作,并不能带来额外的利益。中国在油气方面已经和俄方有了实质性的合作。今后只要稳步推进中俄油气合作即可,并不涉及第三方。
另一方面,由于能源供应安全和市场过剩的因素,大规模电力联网还不是重点。虽然中国和俄罗斯进口了一些水电,但是,这一贸易的动力并非俄罗斯电力本身有价格优势,而是由于该项目是综合考虑中俄的其他贸易的副产品。另外,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中国东北的电力装机仍旧处于过剩状态。对输入电力并没有紧迫的需求。有分析认为,中国2020年前有17吉瓦的发电能力将会过剩。而东北过剩更加严重。即便在不考虑火电低利用率的情况下,东北电网也面临过剩。如果考虑到风电,则问题更加严重。吉林2015年上半年的弃风就达到22.9亿千瓦时,弃风率达到43%。目前的俄罗斯中国电力贸易,更多是基于其他因素综合考虑,而不是需求导致的。
从更广的范围看,中国可能更加注重包括东南亚和港澳在内的更为广泛的东亚合作,而不是东北亚地区合作。
东北亚的合作由于地理因素,先天不足,又由于朝鲜的原因,后天不良。但是,东北亚能源互联互通有良好的资源互补性,经济可行性和极大的政治意义。因此,东北亚各方应该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因素,更加积极地推进能源互联互通。在当前情况下,可以通过建立相对固定的对话机制,寻求建立共识。可以从政府、学界和产业界多个层面推进互联互通工作。在建立共识的同时,也可以寻求建立类似《能源宪章》这样的国家法律框架,为互联互通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