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如果中国国企改革不能整体大步前进,企业家们即使胸怀大志才高八斗,也注定难有大的作为
4月30日,《财经》记者致电中石化集团新闻发言人求证傅成玉退休传言,被告知“目前没有相关信息提供”。但昨天和今天,“三桶油”官网先后公告了一把手更换的消息——中石化傅成玉退休王玉普接任,中石油周吉平退休王宜林接任,中海油王宜林转岗杨华接任,印证了此前的传言。
在此轮人事变动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傅成玉。
脸黑个大的傅成玉,是个性鲜明的央企高管。他率先提出“贸易安全”的能源安全观,颠覆了“占有安全”的传统观念。他治下的中海油不仅在业务上开疆扩土全球化发展,还积极引进西方的管理经验,并实施了两起震动国际同行的大收购——2005年功亏一篑的并购优尼科,和2012年对尼克森的成功收购(傅2011年4月转任中石化,但该案在其任上即启动推进)。中海油也一度被誉为中国最与国际接轨的石油公司。
转任中石化后,傅同样锐意改革。
中石化是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性油气公司,即:一滴石油从在地层中被发现,一直到被加工成汽油柴油,再用油枪加到消费者的汽车中,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由一家公司完成。
在上游,中石化的每个油田也都是一个将勘探、开采、服务、装备制造业务捆绑在一起的小而全的综合性公司。
这是比较典型的国家石油公司(NOC)经营模式,而以壳牌埃克森美孚等为代表的跨国石油公司(IOC),却早已完成了聚焦两头(油气勘探开发与销售),中间环节业务由外部专业化油服公司承担的“油公司”经营模式。两种不同模式的结果是,资产规模不及NOC的IOC,收入和利润却能数倍于NOC,人均利润更能数十倍于NOC。
执掌中海油时,傅成玉的思路就是专业化重组、拆分上市、向IOC的“油公司”经营模式靠拢。中海油将石油公司和油服公司分开,提出“石油公司相对统一,专业公司相对独立,基地系统逐渐分离”的改革理念。随后,拆分出中海油(0883.HK)、中海油服(601808.SH)、海油工程(600583.SH)、中海化学(0398.3.HK)几个上市平台。
接掌中石化后,傅延续了在中海油时的改革思路,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中石化集团原有的文化、观念与经营模式形成了冲击。
2014年10月,《财经》曾以“傅氏改革半程”为题报道了中石化的转型。彼时,中石化刚完成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和装备制造公司的专业重组及借壳上市,基本实现了傅成玉对上游板块“油公司化”重构的阶段性目标。
但是,在中石化集团层面,综合性的业务构架仍大半保留。从中国整个石油行业乃至能源政策决策层看,抑制竞争和创新的上下游一体化模式与观念也仍占主流。因此,中石化集团向“油公司”的转型,至多是路程渐半,前路则依然多艰。
傅可能退休的说法,早在2013年11月中石化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后即已传出,该事故导致62人死亡,傅为此公开道歉并被行政记过。2014年春节前,傅的退休传言再度在圈内流传。如今,风暴眼中的傅成玉安全着陆,但中石化行至半程的“傅氏改革”,或许也会就此止步。
傅的前任——中海油的卫留成,中石化的苏树林,后来均仕途得意,华丽转身为封疆大吏,给外界留下更多的是“官员”的印象。但傅成玉由于在美国的学习工作经历,以及数场海外大并购,凸显了“企业家”身份。一位大型国企的一把手曾对《财经》记者评论:“把自己定位成官员还是企业家,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人生规划。”
诚如《一代宗师》中的赵本山云:“人活一世,有人成了面子,有人成了里子,都是时势使然。”但到底何为面子、何为里子,却只有一代代石油掌门人自己清楚。
从中国石油界的代际传承看,若说李毅中、卫留成等是中国石油产业第三代领导者中的开创人物,傅成玉则与涉案之前的蒋洁敏、陈同海等同为给第三代划上句号的人物。
中国迄今为止的三代石油人,各有不同的时代烙印与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从当年“实业救国”、创建玉门油田的严爽、孙越崎,到“石油会战”开创大庆时代的余秋里、康世恩,中国的第一、二代石油产业领导者,共同完成和见证了中国石油从无到有、由半军事化到半商业化运作的历程。
中国第三代石油人,却未能成功完成中国石油企业由大转强、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史任务;坠河落马者固是自作自受,安全到岸者也不免心力憔悴。《财经》记者了解到,傅成玉离开中海油后,他当年的不少“新政”纷纷被“旧政”取代,比如,聘请的外籍高管大部分离职,中方的经理也重新改叫“处长”。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滞后和艰难,让这代企业家百味杂陈。平心而论,从卫留成到傅成玉,对于任命他们的“组织”,均可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即便身陷囹圄的蒋洁敏、陈同海,也并非在企业经营上无所建树。
江山代有才人出,第四代石油人能完成既大又强、真正市场化运行的未竟使命吗?还是那句老话,时势造英雄,如果中国国企改革不能整体大步前进,企业家们即使胸怀大志才高八斗,也注定难有大的作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