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需求侧互动响应:能源互联网的重要一环

   2014-09-19 国家电网杂志
54
核心提示:自2009年公司启动智能电网建设以来,已在顶层设计、技术创新、装备制造、试点实践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成为了世界智能电网发展

自2009年公司启动智能电网建设以来,已在顶层设计、技术创新、装备制造、试点实践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成为了世界智能电网发展的引领者。为了解决东、中部地区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适应西北、东北地区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公司今年年初启动了6类智能电网创新示范工程,以实现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点突破,打造一批国际领先的智能电网精品工程和亮点工程,发挥示范作用,推动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加快转变。

在启动的这些创新示范工程中,需求响应作为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也进行了探索实践。

促进便捷用电,

为实施需求响应奠定基础

继续在各省推广智能电能表,提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性能,支持多种能源、电动汽车等计量信息接入,深化数据挖掘,为双向互动提供增值服务信息。进一步深化电网与用户之间的网络化互联,构建一个覆盖全网,能够精确测量、收集、储存、分析、运用和传送用户用电数据、电价信息和系统运行状况的完整能源互联网络和系统。随着智能电网全面建设工作的持续推进,具有量测功能的智能终端数量将会大大增加,为电网与客户的深度互动奠定了基础,也为需求响应的实施提供了广泛的数据源和通信基础设施。

智能小区示范工程,

实现居民终端负荷的灵活可控

一方面,通过智能电能表、家庭网关、智能用电互动服务软件,基于互联网实现家庭电力和信息的同步管理,为需求响应提供基础设施和精确、可靠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在小区建设能源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可实现小区全景用能监测、分布式发电并网和电动汽车充电控制,以及电力、燃气、供热的联合优化,实现小范围内多类型能源、负荷的互联、互动,提升终端负荷的灵活可控性。

智能楼宇示范工程,

实现楼宇自动需求响应控制

在单栋公共楼宇内部署楼宇需求响应控制系统,通过安装在主要用电设备(空调、电梯、照明等)上的智能传感器和智能终端,实现楼宇用能全景监测和冷、热、电等多种能源联合优化运行和能源梯次利用,提升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面向大范围的公共楼宇群开展楼宇空调的负荷调控终端改造,通过楼宇自动需求响应控制装置,实现空调系统的精细化数据采集和参与电网调峰。

智能园区示范工程,

挖掘工业大用户需求响应潜力

在大用户聚集的工业区实施智能电网创新示范工程,一方面,通过对客户生产性负荷的流程优化,以及非生产性负荷的自动化改造,改变负荷特性。另一方面,通过精细化的用能策略数据分析,优化园区用能策略,引导园区内的电力客户主动开展需求响应。通过部署需求响应终端设备和需求响应控制系统,基于双向信息交互实现柔性负荷控制,增强负荷平衡能力,实现大用户的能效分析和需求响应,使得电网负荷能够以园区为单位参与电网调控,实现削峰填谷和低碳运行。

服务智慧城市建设工程,

探索城市“能源互联网”实施方式

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需求,综合应用智能电网新技术以及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城市区域电网与信息通信网的有效融合。基于对用电负荷数据、电网运行信息、气候环境信息等综合分析与数据挖掘,实现智慧城市内电气信息的显示、分析、诊断、维护、控制及优化管理,支撑智慧城市能源供需、公共服务、产业优化和环境监测。通过构建全覆盖的能源信息网络和城市能源互联网综合监测与管理平台,实现电网与分布式电源、储能、电动汽车等用户侧设备的广泛互联,以及与燃气、供热等多类型能源的协调运行,实现城市能源供给、消耗的统一监测,能效分析、梯次利用和协调管控,探索城市区域的“能源互联网”建设与运营模式。

在智能电网创新示范工程的逐步实施过程中,需求响应相关技术将进一步与客户需求相结合,上述创新示范工程对形成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符合客户用能需求及习惯的用能新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体现了能源电力作为一种商品的本质属性,也使我们距离能源互联网越来越近了。但现阶段,需求响应的示范应用还仅仅局限于家庭、小区、园区等较小的范围,尚需进一步探索如何实现更大范围内需求响应技术的应用及商业化运营机制。可以预见未来需求响应的广泛实施,将使需求侧资源成为电网调节和消纳新能源的重要手段,实现能源资源优化和能源效率提升。

(作者系中国电科院副总工程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