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 能源市场整体趋好

   2015-01-14 新华能源
49
核心提示:新常态下,国内能源市场的机会或许已经到来。从国内光伏产业再受追捧到核电领域自主创新走出国门,从中俄签署世纪大单到税价同调

“新常态”下,国内能源市场的机会或许已经到来。

从国内光伏产业再受追捧到核电领域自主创新走出国门,从中俄签署世纪大单到“税价同调”短平快落地,正行进在改革大道上的能源行业整体趋好。

1月10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2015年度“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会”。据了解,该系列报告是由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魏一鸣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长期深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每年初对外发布一次。

与会专家、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华对新华能源表示,在经济“新常态”条件和向好的国际环境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巨大的国内市场容量有利于先进能源技术发展和推广。

先进能源技术迎机遇

《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能源展望》的主要执笔人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华教授称,未来我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乐观;中国还是全球能源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内生性因素;中国可以与其他进口国一样、以大体相同的价格购买到所需要的能源。未来五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速将有所减缓(年均约1.5%),新能源和非常规能源产量增速将明显减缓。

其称,在经济“新常态”条件和向好的国际环境下,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着一些新的机遇: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压力明显减轻,实现2020年48亿吨标准煤能源总量控制目标的可能性增大;油价下跌为推进能源价格机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巨大的国内市场容量有利于先进能源技术发展和推广。

廖华认为,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确定性,中国经济经济增长质量是否会显著好转,目前还很难给出明确的回答。在熨平短期经济波动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两个方面要做到平衡比较困难。出于风险担忧和谨慎原则,未来较大规模的投资导向型刺激政策仍有可能推出,导致钢铁、建材、有色等能源密集型产品产量居高不下甚至继续快速增长;如何按照“三中”全会的精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目前还没有看到很清晰思路和系统方案,但对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进行地区和行业层层分解的工作思路还存在。

油价波动幅度或减弱

《2015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的主要执笔人赵鲁涛副教授表示,2015年国际原油市场形势主要为: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下行压力依然存在,石油需求增速持续减弱;伴随页岩油革命和OPEC稳产,全球原油供给格局改变或成常态;世界原油商业库存持续高位阻碍油价回升;美元走强助推油价下行;金融监管强化减弱了投机因素对油价波动的影响;原油市场预期由看多逐渐转为看空;地缘政治风险或加剧油价波动。

对此,赵鲁涛副教授认为,受全球经济形势、供需基本面因素的主要作用,在产量相对过剩情况下,2015年油价上半年依旧延续下跌趋势,国际原油价格还将在低位震荡,下半年或出现企稳反弹,全年油价波动幅度小于2014年。预计Brent原油均价为50-65美元/桶,WTI原油均价为45-60美元/桶。

新能源汽车认可度待提升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展望》的主要执笔人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唐葆君教授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面临以下挑战: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培育期,消费者认可度不高;政府补贴额度大,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运维机制不明确,充换电设施建设缓慢;电动汽车的核心动力电池技术与发达国家以及传统燃油汽车有着较大差距。

对于上述问题,唐葆君称: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协调电网企业、车企、油企等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以建立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建设、运营和维护的机制;加大科研院所、高校、汽车企业协同研发的力度,突破关键技术难题,逐步提高电池续航里程和使用寿命,并降低成本,以提升消费者的认可度;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实现补贴来源的多元化。

发力碳市场

《我国区域碳排放权交易的潜在收益展望》的主要执笔人王科副教授认为:2014年,随着湖北、重庆两个市场的开市,以及国家碳交易管理办法的出台,中国碳市场发展加速推进,七个试点市场得以全部启动,初步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国碳市场设计框架也逐渐清晰;采用“十一五”时期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在全国建立以省为交易主体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理论上可以实现相当可观的潜在收益(约8.5万亿元),进一步释放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约10亿吨CO2),并带来碳强度的额外下降(约25%),该结果为进一步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并在未来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提供了一定理论和实证支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