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脱胎换骨才可走出泥潭

   2014-03-18 中国矿业报
50
核心提示:在当前商品价格波动难平、需求基本要素剧烈变动的大环境下,矿业公司正在进入结构转型期。市场波动对于矿业公司而言并不少见,但

在当前商品价格波动难平、需求基本要素剧烈变动的大环境下,矿业公司正在进入结构转型期。

市场波动对于矿业公司而言并不少见,但在过去一年,它们却接连遭遇重创。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铁矿石和煤炭等主要商品都面临着供应过剩的危险。尽管商品价格疲软,但成本却在持续攀升,而且许多国家政府仍要求从中分得更多利益,由此导致股价、营收和利润不断下跌,债务水平不断上升。

为此,矿业公司正以更明显、更积极的方式求取成本效益。这种做法很重要,但可惜远远不够。要确保生存与发展,它们可能需要实施重大结构性变革,而非围绕利润修修补补。这包括持续降低成本、狠抓生产力和股东价值回报提升、“合理扩缩”资本项目、利用模块化结构和采用新型创新等措施。

收缩成本

高昂的经营成本已连续三年占据德勤评出的矿业十大趋势之首,但直到最近几个月,业内企业才得以压制成本失控现象。企业突然显得如此积极,理由非常简单:尽管商品价格疲软,但从人工、能源到机械及供应在内的投入和生产成本依然走高。

为应对这一趋势,矿业公司都将重点放在资本审慎、成本纪律、简化投资组合和出售非核心资产上,意图借此改善投资回报。因此,各企业纷纷裁员,降低高管薪酬,并且仅选择投资位于有利矿业发展的地区的最优质项目。

但是,被动降低成本的问题在于其效果往往难以维持。随着市场复苏,过去大举裁员的企业现在却要争相招聘人才。这就像减少差旅、收紧现金管理等其他削减成本的措施一样,久而久之,都会悄悄恢复到以往的开支水平。

为更有效维持低水平成本,矿业公司不能仅止步于调整现有成本架构,更要跳出来思考各种办法。它们必须重新评估其运营模型,确保公司具备必需的管理与报告系统,进而建立成本管理文化。

供需匹配

鉴于全球对商品的庞大需求,商品逆差对矿业公司来说屡见不鲜。以金铜供应为例,由于矿石品位下降,相关供应持续拖累长远预测需求,新矿井开发速度减慢,资本开支和开采预算皆被削减。

然而,由于项目发展面临的威胁未得到有效控制,其遗留的隐患导致铁矿石、热能煤和铝等若干商品供过于求。

当中最重要的部分,仍是中国对商品供需的持续影响。随着中国大幅提升本地生产,国际生产商面临更严峻的竞争。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当下正在进行经济转型,以摆脱过去依靠投资推动增长的模式—它导致了建筑和发电行业对铁矿石、煤、天然气和铜等商品的巨大需求。更重要的是,当前政策制定者正引领国家经济迈向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速度,以内需为基础,而非依赖外部力量。同时,中国亦公布计划,欲减少煤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2013年的70%减至2017年的65%。假如该计划得以贯彻执行,同时国家的增长速度亦得以维持的话,则会令热能煤行业雪上加霜。目前,该行业正面临各种区域挑战,比如美国出现的页岩气热潮以及印尼和南非等国煤炭替代品供应的持续增长等。

矿业转型

矿业经营越来越困难。随着品位下降加上矿体贫化,企业不断迁往更偏远地区运营,但这些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将成本推至不可持续的水平。

一般而言,采矿公司需要取得稳定能源,方可满足其生产需要,而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使其难以采用。为弥补这种不足,企业投资各种储能装置,并建立同时包含各种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的能源组合。

上述方法依然沿袭了混合使用各种能源的原有基本思维。简而言之,预期供应将会跟随需求的趋势。但问题在于,若矿业公司一直使用上述方式,它们便需要取得缺乏成本效益的混合能源资源。

这就意味着必须以更综合协调的方法,进行矿坑设计与规划工作,在一开始就要达到能源供需匹配。企业必须寻找方法,在设计阶段发展自动化采矿流程,减少对矿物燃料的依赖,同时还必须全面认识当地拥有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从地热能到太阳能,从水力发电到风力发电。

除了能够节省成本,上述方法亦可协助企业减少柴油货车的碳排放,使得与运送矿物燃料到偏远矿场相关的供应链挑战减至最低。此外,利用自动化技术也可以减少劳动成本、提升矿场安全。

综上所述,创新不单是为了切实节省能源,而且还要挑战现有思维方式,检讨惯常做法与流程。

若仅仅以新科技包装现有运营模式,企业仍然无法从众多潜在创新方案中收获最大利益。为全面实现创新价值,企业需要重新设计现有模型的系统与运营模式。过程中同时存在挑战与风险,可是若企业无法实现创新发展,长远来看将面对更大风险:除了成本上涨之外,亦要承受更偏远地区日益加剧的采矿安全风险。

寻找资金

由于近年来股东回报不景气,矿业公司变得不受投资者欢迎。而就是这些投资者,尤其是那些要求在近几年内实现快速增长的投资者,促使企业以过高价格收购资产。随着内部回报比率变得难以为继,矿业板块出现了创纪录的大量注销和减值,结果造成股权市场龙头切断。2013年第一季度,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十年来首次出现无矿业IPO上市的情况,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的融资情况同样出现锐减。

虽然减损支出没有转化成债务拖欠,但传统贷款机构正在收紧矿业板块的投资。一方面,银行融资依然可用,但是不断下跌的市值使得企业难以满足贷款资格。这种趋势还可能导致高负债比率企业为偿还现有贷款而陷入困境。

随着这些资金来源的关闭,大型多元化矿企开始转向债务市场。然而,出售债券这种方式对于初级矿业公司而言可用性并不高。许多初级矿业公司正竭力维持生存。很多情况下,即使有相当不错的项目,融资也会变得多变而难定。

资金匮乏导致生产时断时续。即使一些大型企业也正在封停业务,相应缩减资本支出,并试图剥离非核心资产。

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不断扩大的定价预期鸿沟。由于缺乏现成买家,并购活动疲弱不振。

在这种背景下,较小型的并购交易活动可能主要围绕特定市场展开,比如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和非洲市场等。

拥有大量库存现金的企业可能会关注这些迹象。现金充裕的企业可能会收购初级矿业公司,并有望从中获益,因为许多初级矿业公司为了生存,需要救星拯救其于危难或抛出救生索。服务性企业也是颇具价值的收购目标,尤其是对于那些有意进行更大规模整合的企业来说。

项目管道受阻

从过去一年可以明显看到,矿业公司面对大量问题,显得疲于应对。在不断追求增长以应对投资者和分析人士的压力的过程中,矿业公司开发出庞大的项目管道。有些公司还开发了一些边缘矿场,希望较高的商品价格能够弥补项目不佳的经济效益。

然而,市场不遂人愿,资产减损大量出现。一些大型项目被无限延期搁置或完全取消。而其他企业也在不断放缓项目扩张步伐,除非这种恶劣的经济环境有所缓解。

从另一方面讲,增长不可能完全停步似乎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大型企业已经宣布要继续投资项目,但投资时会更有选择性,以能够满足投资者回报预期的方式进行。

由于可以直接开采的矿体正被挖掘殆尽,矿业公司被迫转向更远的目的地和更深的地下矿产,由此推升了成本,增加了资本项目的复杂性,并且常常导致投资无法产出预期回报。

要扭转资本项目的形势,矿业公司需要更坚实的项目确定程序、管治体系和风险管控机制。此外,它们还需要精研其在项目管理表现上的短板领域,比如项目进度安排、承包商就绪度与项目追踪等。

资源民族主义

许多政府对矿业的敌意似乎与日俱增。近年来,这股敌意已发展为资源民族主义,甚至开始在传统矿区大行其道。

比如,智利政府去年就叫停了一个预期投资14亿美元的热电厂项目,导致依赖电力行业生存的本地矿工面临裁员威胁。智利全国矿业企业协会称,三分之二的矿业投资计划相继被延迟或调整。在多米尼加共和国,政府禁止矿业公司将产品运出该国,并将其列入违法行为。

鉴于这些举措,涉及主权国家行为的行业不确定性不断加剧。资源民族主义相继在蒙古、印度尼西亚和布基纳法索掀起高潮。为确保国家最大程度地从自然资源行业中获利,坦桑尼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政府都在重新审视本国的矿业法规。

多年来,塞拉利昂、加纳和几内亚的矿业公司只需支付开发费和签订法律合同即可参与开发,而现在则被要求做出更多让步。委内瑞拉、波利尼亚和阿根廷已经开始采取国有化方式。

对矿业公司来讲,这就需要它们同政府结成合作关系,在所在国法律允许的框架下,与其一道共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惩治腐败

腐败和欺诈由来已久。随着企业风险意识的提高以及国际执法和监管机构之间协作的增强,对腐败和欺诈行为的查检愈加频繁。公民和当地社区团体对环境问题的愈加重视也推动提升人们对腐败问题的关注。

俄罗斯和蒙古等国家的透明度历史并不悠久,对利益扩展到这些国家的矿企而言,腐败和欺诈更是一大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欺诈行为并非只局限在发展中市场,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去年,欧盟颁布了新的《会计和透明度指令》,要求采掘业的欧盟企业披露其向业务经营国政府支付的款项。鉴于企业必须单独披露不同付款类型并且按项目汇报付款,监管合规将愈加复杂。

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2012年年底发布了“冲突矿物”最终实施规则。要求公司对原产国进行合理质询,确定其最终产品是否使用回收或报废的冲突矿物,并从2014年开始的每个年度就其发现结果进行公开报告。

虽然矿业公司始终需要在有资源的地方进行挖掘,但鉴于这种情况,在进行扩大资本项目或建立新矿井时,它们也必然会更加审慎地考虑监管约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