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努尔·白克力:大力推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

   2015-03-04 中国电力新闻网
65
核心提示:记者: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和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提出了推进能

记者: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和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提出了“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的能源工作总要求,明确了“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您认为,能源行业应如何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努尔·白克力: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是党中央专门研究能源安全问题的第一次会议,首次明确确立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工作总要求。会议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此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新时代。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目前已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首次制定和颁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确立了“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为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工作总要求和“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发展战略方针,能源行业应重点推进六方面工作:

第一,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一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要按照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原则,不断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水平,包括提高煤电机组准入标准、高标准建设14个大型煤炭基地和9个煤电基地,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等。二是稳步提高国内石油产量。巩固老油田,开发新油田,突破海上油田,大力支持低品位资源开发,建设9个千万吨级大油田。三是大力发展天然气。要按照陆地与海域并举、常规与非常规并重的原则,促进天然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到2020年常规天然气、煤层气产量达到1850亿立方米和300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超过300亿立方米。四是积极发展能源替代。坚持煤基替代、生物质替代和交通替代并举的方针,到2020年,形成石油替代能力4000万吨以上。五是加强储备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战略储备与生产运行储备并举的储备体系。

第二,实施重大专项行动计划,推进能源消费革命。一要严格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实施“一挂双控”、区域差别化能源政策以及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等措施。二要着力实施能效提升计划,包括煤电升级改造、工业节能、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行动计划。三要推动城乡用能方式变革,实施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加快农村用能方式变革和开展全民节能行动。

第三,加快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供给革命。一是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削减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业分散燃煤小锅炉、工业窑炉和煤炭散烧等用煤领域。二是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实施气化城市民生工程,到2020年实现城镇居民基本用上天然气;扩大天然气进口规模;稳步发展天然气交通运输;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到2020年天然气主干管道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三是安全发展核电。在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在东部沿海地区启动新的核电项目建设,研究论证内陆核电建设。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四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水电,到2020年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亿千瓦左右;大力发展风电,建设9个大型现代风电基地以及配套送出工程,积极发展分布式风电,稳步发展海上风电,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风电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到2020年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光伏发电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到2020年,地热能利用规模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水、弃光问题。

第四,突出重点攻关,推进能源科技革命。一是明确能源科技创新战略方向和重点,包括9个重点创新领域和20个重点创新方向,开展相应的重大示范工程建设。二是抓好重大科技专项,力争页岩气、深海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及新一代核电核心技术等取得重大突破。三是依托重大工程带动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装备工业体系。四是加快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制定国家能源科技创新及能源装备发展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第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体制机制革命。一是完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分离自然垄断业务和竞争性业务,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二是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力争在石油、天然气、电力等领域取得进展。三是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点在推进电网、油气管网建设运营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四是健全能源法律法规。五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能源监管体系。加强能源战略、规划、政策、规则等制定和实施,继续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第六,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加强俄罗斯、中亚、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重点能源合作区域建设,建设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培育自由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全球能源大市场,共同维护市场稳定。制定和完善全球能源治理原则,形成消费国、生产国平等协商、共同发展的合作新格局。

记者: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能源行业有怎样的新变化和新特征?

努尔·白克力: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能源发展的环境和形势也出现一些新动态、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能源消费进入中低速增长期。本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14.6亿吨标煤增长到42.6亿吨标煤,年均增长7.9%,比上世纪最后20年的年均增速高出3.4个百分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能源消费增速也将逐步换挡,预计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将降至3.4%左右,到2030年可能降至2.3%左右。

第二,能源消费结构进入双重更替期。世界能源发展大致经历了薪柴、煤炭和油气三个时代,并逐步向低碳能源时代迈进。目前,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高达66%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我国能源发展处于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双重更替期。一方面要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努力减少煤炭消费,增加石油、天然气的比重。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与世界同步进入低碳能源时代,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须达到15%左右,到2030年要达到20%左右。

第三,能源转型发展进入攻坚时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还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仍需满足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合理用能需求。同时,我国单位GDP能耗和主要工业产品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节能和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

为确保能源科学、可持续发展,落实能源工作总要求,践行能源发展战略,我国力争在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或更早达到峰值。为实现以上目标,不仅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过快增长,还需努力实现能源系统的低碳化发展。因此,能源转型发展任务尤为艰巨。

记者: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也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十三五”规划研究之年。您认为今年能源行业应该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努尔·白克力:2015年是实现“十二五”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也是承前启后,谋划“十三五”能源发展的关键一年,能源行业工作多、任务重,要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能源中长期战略规划。按照“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工作总要求,开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以2030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为基准,拟订203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统筹做好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重点规划之间的衔接平衡,编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及煤炭、电力、油气、核电、可再生能源、科技装备等配套专项规划。

二是贯彻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拟订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行动计划。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能源资源富集省区为重点,研究打造绿色能源示范带、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示范带。

三是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开展能源生产消费革命试点工作。深入调研、解剖麻雀,从能源资源富集地区、主要消费地区各选择1~2个典型省(区、市)开展试点。

四是组织实施重大战略工程。以重大工程为抓手,把中央确定的战略目标落到实处。重点研究论证西南水电开发、核电建设、分布式能源、非常规和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煤炭清洁开发利用、能源领域关键技术创新、主要用能领域能源消费方式变革等重大战略性工程。

五是坚持惠民利民,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坚持把民生放在首位,以保障居民用电、用气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能源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2015年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使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居民用电全覆盖;开展全国光伏扶贫调查摸底,组织编制光伏扶贫规划,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光伏扶贫工作;深入推进人民群众满意用电工程,加大能源行政执法和稽查工作力度,加强12398能源监管民生通道建设,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施气化城镇民生工程,加强城镇天然气管网建设,扩大管网覆盖面积,拓展天然气应用,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用气。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