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能源市场处于转型期

   2017-07-05 中国能源网
55
核心提示:石油需求强劲加上供应增长疲软使石油市场重归平衡;石油价格仍受库存重压能源结构转变;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填补煤炭使用急剧下

•石油需求强劲加上供应增长疲软使石油市场重归平衡;石油价格仍受库存重压

•能源结构转变;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填补煤炭使用急剧下滑造成的空缺

•受能源需求疲软的影响以及更清洁能源结构的推动,碳排放连续三年保持平稳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7年)》(中文版)(以下简称“《年鉴》”)今日在北京发布。《年鉴》显示全球能源市场仍在应对近期价格挑战,同时继续经历长期转变。

《年鉴》已连续编制66年。2017年版数据明确显示市场正在经历长期转变,包括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放缓,需求大幅转移到亚洲快速增长的发展经济体,以及随着可再生能源继续强劲增长和煤炭使用量下滑,能源结构正在向更低碳的燃料转型。

同时,能源市场正在做出有效调整以应对近期挑战,特别是石油市场在2016年采取的相关举措,缓解了近年来一直左右市场格局的供应过剩问题。

BP集团首席执行官戴德立在介绍今年的《年鉴》时表示:“全球能源市场正处于转型期。我们从《年鉴》数据中观察到,长期趋势是正在改变的需求模式和供应结构,因为全世界都在努力应对能源供应和减少碳排放的双重挑战。同时市场也在面对一系列短期影响因素,最为突出的是石油市场继续针对供应过剩进行调整。在过去的三年中,供应过剩压制了油价。”

“要理解这些作用因素及其对于未来的意义,我们需要获得及时可靠的数据。这是我们编制《年鉴》的意义所在,即为商讨和决策提供准确的全球数据。”

2016年全球的能源需求连续第三年保持疲软态势,仅增长1%,约为过去十年平均增长率的一半。2016年的增长仍基本来自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经济体,有一半的增长量来自中国和印度。

2016年较低的石油价格使需求增长1.6%,而产量增长却只有0.5%。因此,石油市场于年中大致回归平衡,但油价仍受制于长期积累的庞大库存。天然气产量也受到低价的不利影响,仅增长0.3%。美国天然气产量在2016年出现下滑,这是21世纪头十年中期页岩气革命开始以来的首次减少。

可再生能源仍是所有能源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增幅达到12%*。虽然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总量中仅占4%的份额,但其增长在2016年占能源需求总增量的近三分之一。相比之下,煤炭这种含碳量最高的化石燃料的使用量连续第二年出现急剧下滑,跌幅达1.7%,主要原因是中美两国需求的减少。

能源需求增长缓慢加上燃料结构的转变,估计全球的碳排放增长只有0.1%,2016年因此成为碳排放保持稳定甚至下滑趋势的连续第三个年头。这也是1981-1983年以来碳排放增长连续三年平均水平的最低值。

戴德立表示:“虽然这一状况令人鼓舞,但我们还不清楚这一转变之中有多少结构性成分,在未来能否持续。我们需要继续重视和努力减少碳排放。BP支持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COP21)所制定的目标,并致力于为这些目标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年鉴》要点

一次能源

•2016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长1%,类似于2015年1%和2014年0.9%的增长率,远低于过去十年1.8%的平均增长率水平。

•2016年的增长基本来自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经济体,约有一半的增长量来自中国和印度。

•印度能源需求增长5.4%,与近年来的增长率类似。

•不过中国的能源需求仅增长1.3%。这接近于2015年1.2%的能源需求增长,只有其十年平均增长率的约四分之一。2015年和2016年是1997-1998年以来能源需求增速最为缓慢的两年。尽管增速放缓,但中国的需求逐年增长,已经连续第十六年成为全球范围内增速最快的能源市场。

•经合组织发达国家需求基本保持不变(仅增长0.2%)。

石油

•2016年,即期布伦特平均价格为每桶44美元,低于2015年的每桶52美元,也是自2004年以来最低的年平均价格。

•全球石油用量增长强劲,增幅1.6%,每天的用量增加160万桶,连续第二年高于其十年平均增速。印度(增长30万桶/天)和欧洲(增长30万桶/天)的需求增长强劲,而中国的需求虽继续增长(增长40万桶/天),但增幅与近年的水平相比有所下滑。

•价格疲软影响了全球石油产量的增长,2016年仅增长0.5%,是2009年以来的最低增幅,仅为40万桶/天。

•在这一增长总量中,欧佩克产量增长120万桶/天,产量增长明显的有伊朗(增长70万桶/天)、伊拉克(增长40万桶/天)和沙特阿拉伯(增长40万桶/天)。

•相比之下,非欧佩克石油产量下滑80万桶/天,是近25年来的最大年跌幅。其中产量下滑幅度最大的国家包括美国(下滑40万桶/天)、中国和尼日利亚(均下滑30万桶/天)。

天然气

•2016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增加1.5%,低于2.3%的十年平均增长率。不过,天然气消费量在欧洲(增长6%)、中东(增长3.5%)和中国(增长7.7%)增长强劲。

•全球天然气产量仅增长0.3%,除金融危机期间之外,这是34年以来产量增长最低的一年。由于天然气价格较低,美国的天然气产量也出现了页岩气革命开始以来的首次下滑。而在澳大利亚由于新建液化气设施投产,天然气产量大幅增加。

•受澳大利亚新建输出设施的拉动,全球液化气进/出口增长6.2%。随着更多新建项目投产,液化气生产有望在未来3年内增长约30%。

•液化气贸易增长反映出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持续根本性转变,即全球天然气市场的整合度提高,同时也在向更具竞争力和灵活性的市场转变,越来越多的天然气交易量所依据的合约期限较短或数量较少,甚至没有合约。

煤炭

•全球煤炭消费量连续第二年下滑,下滑1.7%,即5300万吨油当量。煤炭因此在一次能源产量中的占比滑落至28.1%,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占比。

•消费量下滑主要源自于美国(下滑8.8%,3300万吨油当量)和中国(下滑1.6%,2600万吨油当量)。

•世界煤炭产量下滑6.2%,即2.31亿吨油当量,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年跌幅。产量的下滑仍源自于中国(下滑7.9%,即1.4亿吨油当量)和美国(下滑19%,即8500万吨油当量)。

•在英国,煤炭消费量减少了一半以上(-52.5%)。英国煤炭消费量目前已下滑到约200年前工业革命之初的水平。英国电力部门于2017年4月实现了首个“无煤炭”日。

可再生能源

•2016年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最快的增长速度。不考虑水电,可再生能源增长了12%。虽然低于15.7%的可再生能源十年平均增长水平,但这仍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年增加量(增加5500万吨油当量,超出煤炭消耗量的减少量)。

•可再生能源目前仅占一次能源的4%。

•可再生能源增长一半以上来自风电,风电在2016年的增长为16%。太阳能增长30%。虽然太阳能仅占可再生能源产出的18%,但太阳能的增长量占可再生能源全部增长量的约三分之一。

•2016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电力单一生产国,而亚太地区则超越欧洲和欧亚大陆成为可再生电力最大的生产地区。

其他燃料

•核能产量在2016年增长1.3%,即930万吨油当量。中国核能产量年增长24.5%,核电所有净增长均来自中国。中国的增量达到960万吨油当量,是2004年以来(相比于任一国家)的最大增量。

•水电在2016年增长2.8%,增长量为2710万吨油当量。最大的增量仍来自于中国,美国紧随其后。

中国相关数据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3%,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27%。

•中国的能源结构持续改进。尽管煤炭仍是中国能源消费中的主要燃料(占比为62%),但是其产量下降7.9%,创下自1981年开始追踪该数据以来最大年度降幅。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连续第二年下降,降幅为0.7%。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BP中国区总裁杨筱萍表示:“我们将借助BP在华累积的深厚行业经验和全球领先的技术专长,继续积极参与中国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和现代能源体系的全面建设。”

编辑备注:

*可再生能源增幅达12%,包括风电、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垃圾发电和生物燃料,不包括水电。

欲了解更多资讯或浏览2017年《年鉴》(中文版),请关注BP中国官方微信号或访问:http://www.bp.com.cn/stats2017

除了最新纸质版,网站还提供以下内容:

—1965年以来诸多领域的历史数据;

—有关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核能、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的附加数据,以及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据;

—PDF格式和PPT格式的图表、地图和图解,以及Excel格式的数据。

—区域能源专题;

—视频和讲话。

媒体垂询:

BP中国新闻办公室:+86(0)1065893878,bpchinapress@bp.com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