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能源局“十三五”能源规划20个选题招标

   2014-01-24 发改委网站
49
核心提示:1月22日国家能源局决定对十三五能源规划前期重大研究的20个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研究单位。课题包括 世界石油及天然气供需形势及

1月22日国家能源局决定对“十三五”能源规划前期重大研究的20个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研究单位。课题包括 世界石油及天然气供需形势及价格走势分析、“十三五”能源需求总量及结构变化趋势分析、城镇化发展对“十三五”及中长期能源消费和供应影响研究、水资源约束对能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研究、大气污染防治对能源布局和结构的影响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对能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研究等等。以下为详细内容。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能源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能源规划,对于全面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提高规划编制工作水平,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国家能源局决定对“十三五”能源规划前期重大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研究单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委托单位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

二、申请单位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组织或机构。

三、申报内容

研究课题分重大形势分析、重大目标和任务研究、重大专题研究三大类,共20个子课题,详见《“十三五”能源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指南》(见附文)。申请单位应结合自身工作基础、研究优势和技术专长,提出书面申请,也可自行研究提出其他相关课题进行申报。

四、课题申请具体要求

1、课题申请单位应具备一定的研究实力,承担过省部级以上能源领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

2、课题负责人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政策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3、课题申请单位应认真据实填写《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研究课题申请书》(下载材料2,以下简称“《申请书》”),结合课题研究内容说明,研究确定总体工作方案和研究大纲。

五、申请工作时间安排

1、课题申请单位可登录国家能源局网站http://www.nea.gov.cn/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http://www.ndrc.gov.cn,从《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十三五”能源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招标公告》中下载《申请书》及相关材料。

2、课题申请单位应于2014年2月25日之前,将填写完成并加盖单位公章的《申请书》(一式五份)报送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如采取邮寄方式,则以邮戳时间为准),并发送《申请书》电子版至联系人处,请在邮件主题处注明“能源规划课题申请”。

3、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对申请单位的工作方案和研究大纲进行评审,择优确定承担单位,于2014年3月15日前下达通知。

六、课题研究进度要求

1、承担单位须于2014年3月20日前与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签订项目委托协议书。

2、承担单位应于2014年9月15日前完成研究课题的初步报告,提交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组织中期检查。

3、承担单位根据中期检查结果,对研究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于2014年11月30日前完成正式研究报告,提交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组织成果验收。

4、承担单位根据成果验收意见,修改完善研究报告并形成成果摘要,于2014年12月20日前提交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

5、课题研究期间,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可依据工作需要,要求承担单位每2~3个月汇报一次研究进展情况。

七、研究经费

国家能源局视研究需要,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

八、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9号新华大厦8层,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3391,88653401

电子邮箱:gh@nea.gov.cn

附:“十三五”能源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指南

一、重大形势分析

1. 世界石油、天然气供需形势及价格走势分析

近年来,我国油气需求增长迅速,国内油气生产难以满足需求,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与此同时,国际能源市场特别是油气市场形势更为复杂多变,美国页岩气革命等深刻影响世界能源供需格局,石油天然气金融属性逐渐加强,全球能源市场波动风险加剧。分析世界石油天然气供需形势及价格走势,对研究我国“十三五”能源发展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分析全球及主要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生产和消费状况,总结其基本规律和特点;②研究“十三五”期间全球及主要产区石油、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发展趋势;③研究“十三五”期间全球及主要消费区石油、天然气需求趋势;④研判“十三五”期间全球石油、天然气的供需形势及价格走势;⑤分析世界石油天然气供需形势及价格走势对我国的影响。

2. “十三五”能源需求总量及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但人均能源消费仅为发达国家的1/3。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工业用能居高不下,交通和建筑用能将大幅上升。准确预测“十三五”及中长期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科学制定“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的前提。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定量分析预测“十三五”及中长期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的用能需求变化趋势;②定量分析预测“十三五”及中长期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分品种能源需求变化趋势;③综合分析预测在不同节能减排政策和价格水平情景下,我国主要用能领域的节能潜力;④研判“十三五”及中长期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变化趋势。

3. 城镇化发展对“十三五”及中长期能源消费和供应影响研究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我国城镇化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城镇化发展方式及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势必带动能源供应结构和消费结构调整,对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和能源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分析城乡用能方式、用能水平的差异;②根据城镇化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对经济增长、收入水平、产业结构的影响,定量分析城镇化对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用能的影响,及对“十三五”期间及中长期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的影响;③研究城镇化发展对 “十三五”期间城镇和农村能源供应体系变革的新要求及相应政策举措。

4. 东、中、西部能源需求及“西电东送”需求变化趋势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不平衡,能源供需呈逆向分布特征。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环境容量约束增强,能源使用成本不断提高,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能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速。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格局的变化趋势,预测东、中、西部能源需求变化趋势是科学规划我国能源生产和输送格局的基础,加强西电东送需求的分析,对于合理确定电力发展布局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总结近年来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规律,分析“十三五”及中长期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趋势;②分析大气污染防治等新要求对东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的影响;③定量分析“十三五”及中长期东、中、西部地区能源需求总量及分产业能源需求的变化;④预测“十三五”及中长期东部地区电力电量需求,及环境容量等约束下的电力电量供给能力,分析预测“西电东送”电力电量需求的变化趋势;⑤研究提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西电东送”电力电量需求相适应的输电技术路线、布局及其建设时序。

5. 水资源约束对能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研究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地区分布不均,能源资源与水资源分布不协调,部分能源富集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研究水资源对能源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和支撑能力,对优化我国能源生产布局及合理确定重点能源基地开发利用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分析我国重点能源基地的水资源分布详细情况、开发利用现状和基本特点;②预测“十三五”时期重点能源基地开发转化需水情况; ③定量分析重点能源基地水资源承载力;④分析在水资源约束下我国重点能源基地的能源开发利用方式及合理规模。

6. 大气污染防治对能源布局和结构的影响研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将继续加大。“十三五”能源规划必须在满足大气污染防治要求的前提下,统筹谋划能源生产布局及结构。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分析预测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和具体指标,以及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煤炭消费总量的上限值;②考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其落实,分析“十三五”燃煤火电等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及合理布局;③综合量化分析“十三五”东部地区接受外输电、增加天然气供应、加大非化石能源、分布式能源发展等替代燃煤措施的现实可行结构及保障措施。

7. 应对气候变化对能源开发利用的影响研究

目前我国80%以上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于化石能源使用,未来二十年,我国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仍将持续增长。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已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约束。科学分析应对气候变化对能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准确判断“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于科学谋划“十三五”能源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十三五”国际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分析及我国减排压力的预判;②分析“十三五”不同温室气体减排情景下的化石能源总量约束;③定量分析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十三五”的能源开发利用结构的客观要求;④从技术进步、市场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分析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潜力,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