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由清华大学完成的一份报告指出,仅依靠加强末端控制政策,中国在2030年仍有三成左右的城市,无法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对PM2.5的要求(年均值35微克/立方米);只有在深化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的情景下,全部74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才能在2030年实现全面达标,其中有超过50%的城市甚至能在2030年前达到世卫组织所规定的过渡期II阶段标准(年均值25微克/立方米)。
这份名为《中国如何在2030年实现PM2.5空气质量全面达标?——基于能源及末端控制情景的数值模拟探讨》的报告由清华大学完成、能源基金会支持。报告基于能源预测模型、污染源排放清单模型和空气质量模型等多种定量化科学模型,分析了全国空气质量在未来十余年的达标情况,提出了未来我国重点城市实现PM2.5达标的科学治理方式。
第一,能源结构进一步清洁化是保证未来我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关键所在。未来中国将逐步改变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天然气比例显著上升。到2030年,通过推行“煤改电”、“煤改气”政策,替换大量的煤炭散烧和燃煤工业锅炉,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有望削减至35%以下。煤炭重点为高耗煤行业以及发电供热行业使用,民用散煤污染得到全面控制,硫含量高于0.6%的煤炭全部禁止使用。
第二, 配合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末端污染控制措施要全面实施到位。所有燃煤发电实现超低排放。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也需要安装相应的高效除尘、脱硫、脱硝设备,钢铁企业烧结机全面安全脱硫设备,脱硫效率不低于85%,水泥行业细颗粒物除尘效率达到99%。重点省份的炼焦、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平均去除效率不低于70%。全面淘汰中小锅炉及落后炉型,大型锅炉也要全面开展相应设备的升级改造。同时,2030年须全面完成汽柴油的油品升级,在用车均可实现“国Ⅵ”或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并提高各大城市的公交分担率。
第三, 建议尽快出台“大气十条”二期,制定科学合理的空气质量达标规划,衔接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目标和短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政策。
报告还建议,在空气污染治理过程中,需要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以确保各项措施的落实。同时需要加大对空气污染防治领域的人员和资金投入,推动环保服务业的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同时,在推动颗粒物达标的同时,还应关注臭氧污染。
此外,报告结果表明,在实现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升级后,我国的碳排放量有可能在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到2030年大约能在2015年的基础上减少17%的碳排放。这一发现表明我国可以在空气质量改善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协同减排。
报告指出,“未来我国的清洁空气之路,将大幅依赖于产业结构的清洁化,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若能有效落实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能进一步为我国的空气污染治理做出贡献,更能对环境事业的市场起到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