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0大水电站中有5座由三峡集团负责建设运营。过去5年,三峡集团装机容量、发电量、营业收入、净利润年均增长20%以上。
经过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三峡集团凭借强大的综合优势,整合资源跨界合作,组建“联合舰队”抱团出海,从项目建设者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企业和中国最大清洁能源集团。
一流工程孕育全球最大水电企业
三峡集团应三峡工程建设而生,三峡工程建设之初即引入的法人制、合同制、招投标制等,带有现代化、市场化的基因。“建设之初就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运行至今仍保持经常性的国际合作互动。”三峡集团副总经理林初学说。
三峡工程建设运行所形成的技术、管理经验和财务实力以及优良的品牌,成为支撑三峡集团发展为当今世界最大水电开发企业的基础。
一是科学决策让制度说话。完善董事会、党组会等法人治理制度,形成了科学高效的决策体系,提升对国际业务重大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保障国际业务迅速发展。
二是认识差异让市场说话。根据目标市场实际情况,设计组织机构、管控模式和激励约束机制,主动融入当地市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提升实力让模式说话。创新商业模式,实现“走出去”新突破。推进清洁能源跨国开发、建设新模式,组织国内设计、施工、设备等单位形成联合体协同出海。
“三峡集团‘走出去’是水到渠成,其清洁能源开发战略的清晰定位以及对中国水电产业的带动力,与国际市场的强劲需求结合。”林初学说,在三峡工程建成发挥巨大综合效益后,三峡集团把产业拓展到长江上游和国外发展。
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三峡集团资产规模达6323.8亿元,可控装机规模6567万千瓦,加上投资权益和在建项目,接近5个三峡的规模,其中绝大部分是水电、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
改革发展的成就是对质疑的最好回应。“从三峡工程巨大的综合效益中,国际社会看到了开发大型水利水电项目的可行性,这为大型基础设施产业‘正名’,推动了国际水电产业的发展。”林初学说。
“编队出海”再造“海外三峡”
在2015年几内亚央行发行的新版2万几内亚法郎货币上,印着卡雷塔水利枢纽工程——被称为几内亚的“三峡工程”,也是三峡集团推动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全产业链“走出去”的典范。
三峡集团以三峡品牌为龙头,整合国内电站建设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组成水电行业的“中方联合体”,带动设计、制造、建设、银行等全产业链资源和中国标准走出去,形成国家竞争力,实现中资企业间的互利共赢,避免了恶性竞争。
目前,三峡集团海外业务已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建工程承包和EPC总承包项目有80多个,合同金额超过150亿美元,海外投资运营的可控、权益和在建装机容量超过1300万千瓦。以中国三峡为旗舰的中国水电“联合舰队”,已成为中国工程、中国科技和中国企业角逐海外市场的“先遣队”和“主力军”。
竞争力增强让中国水电联合舰队在国际水电市场开拓业务新领域,在开拓中合作,在合作中壮大……
2012年,收购国际能源巨头葡萄牙电力公司21.35%股权。
2013年开始,依托葡电公司全球业务网络、资源和管理优势,在欧洲清洁能源市场开展一系列的合作项目。
2014年,三峡南亚公司获得国际金融公司(IFC)和丝路基金战略入股。
2015年,三峡南亚公司旗下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72万千瓦)项目正式开工,系丝路基金项目投资首单。
2015年,抓住巴西政府为应对财政赤字出售资产机遇,竞拍中标巴西朱比亚和伊利亚两座水电站30年特许经营权,成为当年全球能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跨国并购。
“以全球清洁能源提供商为发展定位,建设‘海外三峡’的长远目标,通过‘十二五’的努力,基本实现了一半。”林初学说。
三峡品牌软实力提升国家影响力
作为大型基础设施开发者,三峡集团的融资能力一直为国内外市场称道,这背后不仅是三峡集团高信用评级发行人的良好市场形象,也是以绿色环保发展理念驱动的软实力的体现。
“国际融资不单看财务指标,更要看发展理念,先有共同理念,才有共同利益。”三峡集团总会计师杨亚说。
林初学说:“环保是我们国际合作的基础,绿色发展机制符合国际发展理念。软实力决定融资能力,取得绿色发展共识才有更多的商业机会。”
三峡集团除了工程师,还有一支环保专业队伍,活跃在三峡工程和金沙江水电工程建设运行中。其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库区珍稀植物保护研究所,长期致力于环境生态保护和恢复研究。
“三峡文化是实事求是,科学严谨,这是获得国际社会认可的重要软实力。”林初学说。
建好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批移民……中国三峡正在成为世界的三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