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西北“风光”无限好——大西北新能源再调查

   2017-09-14 新华社
70
核心提示:距离我国第一座风力发电场新疆达坂城风电一场建立已有28年。如今,在风能、太阳能丰富的西北大地,一座座风车如森林般矗立,绵延

距离我国第一座风力发电场——新疆达坂城风电一场建立已有28年。如今,在风能、太阳能丰富的西北大地,一座座“风车”如森林般矗立,绵延数十公里的光伏电站已是寻常事物。这些清洁、充裕的新能源不仅将“风光”盘活,还借助特高压将电能传输到远方,为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

“绿色发动机”在西北荒滩建起

丝绸之路沿线的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和陕西,拥有良好的风光能资源禀赋,近年来新能源装机迅速增长。国家能源局西北能监局数据显示,西北地区去年风电装机容量总计4329.7万千瓦,占全国风电装机的29%;光伏装机3037.4万千瓦,占全国光伏装机的39%。广袤的西北,同华北、东北共同构筑起我国能源供应的“绿色发动机”。

得益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市场积极反应,2016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国。统计显示,去年我国贡献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量增长的40%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西北地区的风光电。

由于新能源装机规模大,西北更成为全球探索能源发展趋势的试验区。6月,青海实现全省7天全水、风、光供电,这场不间断“绿电7日”在全国属于首次,也是世界上清洁能源供电时间较长、供电难度较大的一次尝试,显露出我国能源结构“清洁转型”的巨大潜能。

新能源限电“紧箍咒”松动

受需求萎缩、电价等多重因素影响,新能源的弃风弃光近年来一直萦绕在业界心头。特别是新疆和甘肃,2016年弃风弃光皆位居全国前列。在各方努力下,限制新能源发电的“紧箍咒”今年上半年显示出松动迹象,新疆和甘肃的弃风率同比皆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弃光率分别下降6个和9个百分点。

据国网新疆电力公司介绍,电力部门今年打破过去分省备用模式,实施全网统一调度,尽可能压减火电开机,增加新能源消纳空间。同时,将新能源外送优先级提到跨区直流配套火电之前,发生弃风弃光时,强制压减配套火电出力,优先输送新能源。

日渐完善的电力输送通道也为中东部消纳西部新能源提供了技术条件。6月,总投资达262亿元的我国首条大规模清洁能源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带电投产,重点支撑酒泉风光电输出。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李晖说,目前酒湖特高压已输送电力23亿千瓦时,年底有望达到60亿千瓦时,其中约4成是新能源电力。在新疆,通过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借助新能源与火电打捆外送、电力援疆等方式,新能源电力外送比例超过20%。

推动市场化交易,如新能源场站与燃煤自备电厂替代交易、弃风弃光跨省跨区交易等,也为西北新能源消纳提供了更大空间。西北五省今年签订交易框架协议,将一个时间段的外送疆电“提前存入”和“取出”,避免了部分时段输电通道“卡脖子”难题。

“风光”推动新能源制造走向世界

目前,西北地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制造产业链,不仅培育出金风科技、特变电工等本土企业,还吸引了天合能源、中船重工、中车集团等企业落户。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介绍,经过20年发展,公司业务已拓展到世界20多个国家,建设了9个风电机组生产基地,成为全球领先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特别是公司自主研发的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技术,已成为业界标杆和发展方向。去年,金风科技风电机组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70%。今年5月公司成功收购澳洲大型电力零售商Origin Energy在当地最大的待建风电项目,并负责25年内的运营服务。

我国新能源制造领域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生了合作意愿。在巴基斯坦,新疆特变电工承建的巴基斯坦第一座装机容量达100兆瓦的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已投入运行。金风科技也为中西亚国家多个风电项目提供了性能优异的产品和技术支撑。

“从国外向我们传播新能源技术,到我们作为传播者,向国外出口先进技术。”武钢说,我国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其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进一步缩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