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新型能源公司打响陕西混改第一枪 员工持股变股东

   2017-10-23 西部网
57
核心提示:过去,我们的员工吃惯大锅饭,在开拓市场、公关等方面,迈不开腿,张不开嘴,不愿担责。10月17日,在陕西省国资委举办的追赶超越

“过去,我们的员工吃惯大锅饭,在开拓市场、公关等方面,迈不开腿,张不开嘴,不愿担责。”10月17日,在陕西省国资委举办的“追赶超越 国企在行动”主题采访活动座谈会上,陕西煤业化工新型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方刚介绍说,公司混合所有制改制暨员工持股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后,公司经营面貌已开始转变,员工工作积极性开始提升。

目前,公司已初步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成果。2017年上半年公司经营运行状态良好,完成利润82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12倍,预计2017年全年公司利润在2000万元以上,利润比2016年将实现翻番。

市场倒逼 改革迫在眉睫

陕西煤业化工新型能源有限公司是陕煤集团所属二级企业,主要致力于煤炭物理加工的清洁高效利用,现有煤粉生产与销售、城市及工业园区集中供热项目建设运营、锅炉节能改造及合同能源管理、煤炭洗选运营服务四大业务。

“作为陕煤集团全资二级公司,公司决策机制受限于国资管理的相关规定,重要经营事项需要上级国资管理部门(陕煤集团)作出决策和审批,而公司所涉及业务市场化程度比较高,机制固有的限制会导致公司丧失市场机遇。”方刚说,此外,公司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和长效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员工生产创新积极性,公司内部存在人浮于事现象,员工生产效率低,难以通过人力资本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

方刚说:“我们是能源类企业的发展转型,是商业类国有企业,始终处于市场竞争的最前沿。要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建立市场化的机制。‘混改’和员工持股,解决了公司发展的三个需求:一是机制需求;二是资金需求;三是人才需求。”

116名员工入股4000万元 持股9.76%

2016年8月,国家国资委出台《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新型能源公司被陕西省国资委列为混合所有制及员工持股试点企业之一。

2016年12月16日,陕煤集团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新型能源公司混合所有制暨员工持股改革方案》,同意新型能源公司以审计评估的净资产值为基础,通过公开挂牌引进民营战略合作者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公司核心管理团队、骨干员工纳入员工持股改革。

据了解,截止2016年底,新型能源公司共有职工639人,按《员工持股方案》规定,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管理人员、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或较大影响的技术(业务)骨干及其他特殊人才可参与员工持股。每一份额的认购价格为1元,单一持有人最高持有公司股份份额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

2017年7月,三家有限合伙企业在浐灞生态区注册成立,成为员工持股平台,共有116名员工向公司入股4000万元,员工持股占比9.76%。

国企融入民营资本 促进优势互补

2017年4月7日,新型能源公司与陕西省著名的民营企业---陕西亿杰控股集团旗下子公司——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杰洁能公司)增资扩股暨混合所有制改革协议正式签订。亿杰洁能公司以1元/份额的价格出资7000万元,向新能源公司增资扩股。

“国有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改制引入民营资本,不仅是增强国有企业资本实力、改变国有企业决策机制,而且通过国有企业与民营资本产业互补、战略协同,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方刚说,本次混改完成后,一方面可夯实公司资本实力;另一方面可以为公司带来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增强公司竞争力。

亿杰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陈高志表示,此次参与和陕煤化集团的“增资混改”,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

“我们看重陕煤化新型能源公司所从事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个产业,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基础,而且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我们看重陕煤化集团的强大品牌,其所具有的雄厚实力以及新型能源公司在人才、科技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他说,将这些亮点和我们民营企业“体制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决策快速”等特点相结合,形成优势资源互补,从而更好的实现“抱团取暖”。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