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能源区块链不仅是技术 还是信用机制和结算方式

   2017-02-14 能源评论
64
核心提示:貌似很炫酷、很前沿的区块链,其实可以从历史上追朔其渊源。在从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进程中,一直没有割断城邦文化的

貌似很炫酷、很前沿的区块链,其实可以从历史上追朔其渊源。在从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进程中,一直没有割断城邦文化的纽带,并自然形成了区块或者区域发展的模式。

比如德国,仍保留上万个城堡,每一个城堡就是一个小的区块链,城堡和城堡之间也形成了某种区块链,从简单的以物易物的交换,到日常生活服务采取记账方式,通过契约精神以及区块之间和邻里之间相互的信用机制完成,那个时代没有银行,所以也没有银行、金融机构来担保。

因此,区块链不仅仅是一个算法那么简单,关键是如何获得大家的信任——通过金融创新,得到金融服务机构和产业界的认可。

有人希望通过碳币以及其他各种“币”构建交易系统,来取代银行的信用体系,这些新的金融模式,都值得进行尝试。

对未来而言,区块链将通过这种相互信任的交流和沟通机制,构建一种和谐、相互信任的生活方式,把邻里之间的社会单元,用某种“契约信用”的方式连接起来,从而会使得社会结构更加稳定和谐,这种作用可能比其对分布式能源或者分布式经济的影响都更重要。

当下,信息化推动新一轮的能源革命——能源流和信息流的融合,特别是电力流与信息流的融合,可能是下一个最容易突破的方向。

从网络角度来看,信息流和电力流的融合,就是能源互联网,目前在各种能源当中,类型比较复杂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了互联,反而是最标准、最容易联网的电能,看起来难度很大,未来突破的关键就是如何激发市场需求。对人类而言,有一些需求是天然存在的,比如饮食起居、衣食住行;有一些需求是需要创造出来的,比如美酒、手机。为此,首先要把有效需求创造出来,只有创造出有效的市场需求,才能把电力真正连起来。

从应用区域来看,能源主要是满足人类两种类型的需求:

一是大规模大范围的消费需求,比如城市能源供应,必须通过大能源系统来供应,这部分小的区块链是满足不了的,需要很大的“区块链”才能完成,这就是长距离的能源输送,比如瀑布沟的水电送上海,内蒙古的风电送北京等;

二是个张扬个性、特立独行的需求,可以通过分布式能源+区块链来满足这些人的需要。对应的,从技术层面,能源网络系统也在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越来越复杂的庞大的能源系统,比如说,大电网从地市级到省级,再到区域电网、全国联网、洲际联网,最后发展到全球联网;另一个就是分布式能源系统解决就近消费的个性需求,一个个很小的能源区块链构建成了庞大的能源系统的另一个属性。

比如德国全国拥有1,7千瓦的装机,构成一个庞大的电力体系,但是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又存在着成千上万个以家庭(几个千瓦)、农场(几十个千瓦)和村落(几百个千瓦)为基础的小型的能源区块链。一个个分布式的能源区块链成为德国大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这些能源区块链,满足了德国电力需求的80%以上。

虽然能源区块链可以解决分布式能源发展问题,但我国现实情况却是,我们有很多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面临一些消纳和高效发展问题,比如我家装了太阳能,你家没装,我家用不完的电,怎么给你用?如果能源区块链通过完善机制、信用,建立起交易系统,让一些不能买卖的东西能买卖了,不能消费的东西可以消费了,就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带来很多潜在客户,虽然这是一个小机制,但是却解决了分布式能源发展的大问题。

解决思路就是区块链发挥灵活、开放、非标准化、去中心化的特点,通过互联网技术设定交易机制,把各个方面的利益相关方联系起来,比如储能电池制造商、券商银行、分布式发电售电商等,并找到一种共同认可的合作方式进行协同创新。就相当于手机只是提供高性能的平台和底层系统,为不同的开发商提供丰富的API和接口,让产业链上的各方都能够依托这一平台,快速开发出各种应用。

有人认为,区块链是自互联网诞生以来最为颠覆性的技术,但事实上,区块链并不是一个技术,它只是一个信用机制,一个新的结算方式。

在能源领域,它是解决分布式能源发展问题、构建新型消费关系的一种机制,是解决问题的方案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

对分布式能源发展而言,它不是锦上添花也不是雪中送炭,它就像家里天天吃菜,选择的若干买菜方式的一种,你可以到大商场、小超市,乃至地摊去买,也可以网购海淘。它是若干实现分布式应用的一种服务机制,需要用实践来证明是否一定比别的方式有优势。

这种机制能否发挥作用,需要一个发现、成长、发展的过程,它也有可能被替代,因为其会面临多方竞争,比如电网公司、金融机构、通信厂商、互联网公司都可以提供这种服务,这种服务是可复制、开放的,最终的市场还是由用户说了算。

现在之所以大家感觉像在炒作,就因为区块链还在孕育过程中,无法对其“庐山真面目”进行品评。只有真正诞生成熟的产品后,才能评头论足,评判其能否存活,以及未来前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