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的巨轮破冰向前。随着电网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其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愈加需要企业拿出敢于碰硬的决心和壮士断腕的勇气。
以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和国资国企改革为契机,国家电网公司建立电力交易平台、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积极培育新兴业务、大力服务“一带一路”,在做好自身改革的同时,主动服务和推动相关领域,逐渐成为落实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
不难看出,以电力体制改革释放国资国企改革活力,以国资国企改革推动电力体制改革效益,国家电网已经走出了一条发展质量和效率双提升之路,为振兴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电力改革释放红利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国家电网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批复,全面建成国家级电力交易中心和27家省级电力交易中心,撤销内设交易部门,实现交易机构公司化相对独立运作。
市场主体注册全面实现“一地注册、信息共享”,目前已注册各类市场主体近4.5万家,其中注册售电公司1700家。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市场管理委员会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市场各方协商议事机制初步建立。
平台的搭建,有效地带动了市场化交易规模大幅提升。据统计,2017年1-8月,完成市场化交易电量70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其中省内市场交易电量553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6%,省间市场交易电量15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过37%,有效促进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
此外,国家电网通过严格执行批复的省级输配电价和国家价费政策,用户用能成本得以有效降低。取消电价中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年降低工商业用户电费280亿元;取消电铁还贷电价让利52亿元;改革后的输配电价为用户节省年电费支出超过178亿元;年度直接交易电量规模扩大,预计降低用户用能成本180亿元以上。2017年全年预计可减少用户支出700亿左右。
瘦身健体助效率升级
增强主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是中央企业瘦身健体的根本目的。为此,国家电网围绕“三去一降一补”和“保增长”目标,统筹安排提质增效、瘦身健体等各项改革工作,打好瘦身健体提质增效攻坚战。
提高经营绩效,当大力增收节支。在节流方面,国家电网改进工程项目投资预算管理制度,年节约资金400亿元;全面提升标准成本管理水平,年节约生产运营成本100亿元。在开源方面,国家电网积极发展“互联网+”业务,加快电力客户缴费、能源B2B等业务发展。在此基础上,国家电网2016年负债率降低到55.9%,在世界500强同业中处于最优水平。
此外,国家电网坚持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方向,深化内部重组整合,全力推进瘦身健体。截至2017年8月,完成390家县公司“子改分”,各级存量法人户数共计减少437户,电网业务基本实现两级法人、三级管理。
据国家电网表示,2017年11月底前将全面完成国家电网公司及33家二级单位公司制改革,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转变公司发展方式奠定坚实基础。
结构调整激发效益活力
绿色经济的崛起,为电网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业务布局提供了明确方向。近年来,国家电网瞄准新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业务板块持续发力,企业经济效益持续释放强劲活力。
国家电网通过打造智慧车联网平台,已建成“六纵六横两环”高速公路快速充电网络,覆盖高速公路1.6万公里、16个省的121个城市。此外,企业推动“互联网+充电设施”建设,建成全球规模最大,集充电服务、资源监控、信息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车联网平台,累计接入充电桩超过16.7万个,占全国公共充电桩数量的80%,为10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目前,由国家电网主导制定的我国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与美国、德国、日本并列为世界四大标准体系。
“一带一路”加速国际化
中央企业,是走出去的主力军。以服务“一带一路”为契机,国家电网走上了国际化的快车道。
近年来,通过投资能源基础设施,国家电网已成功投资运营菲律宾、巴西、意大利、希腊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骨干能源网,累计投资156亿美元,管理境外资产577亿美元。这些项目得到当地政府、社会和电力用户的好评,目前都保持良好的运营状况。
与周边国家开展跨国输电,国家电网累计建成中俄、中蒙、中吉等10条输电线路。其中,东北电网通过4回线路与俄罗斯电网相连,输电能力100万千瓦,每年向中国送电约40亿千瓦时。
此外,国家电网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积极以EPC总承包为重点,推动技术、装备、施工、服务全方位“走出去”。先后承建埃塞俄比亚、印度、波兰等国家级重点电网项目,累计合同额392亿美元,带动装备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企业走出去,更要留得下。国家电网坚持本土化发展,促进当地就业,海外企业本地员工超过90%。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巴西资助贫民窟儿童教育,在澳大利亚、葡萄牙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得到广泛赞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