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英能源合作奠基低碳未来

   2015-10-30 新华社
60
核心提示:中国和英国正不断加强碳减排方面的合作,两国近期签署了多项低碳能源合作协议,涵盖核电和可再生能源领域。这些合作不仅可以推动

中国和英国正不断加强碳减排方面的合作,两国近期签署了多项低碳能源合作协议,涵盖核电和可再生能源领域。这些合作不仅可以推动中英两国更好地实现低碳发展目标,也为全球气候谈判营造更积极的氛围。

能源合作

核电是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中广核集团与法国电力集团签署《英国核电项目投资协议》,联合开发英国核电项目。这一项目建成后,能为英国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对英国的总体碳减排也会带来不小的贡献。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中国三峡集团与葡萄牙国家电力公司签署《关于联合投资开发英国莫里海上风电项目的合作协议》;中国建材集团与WElink能源公司签署关于英国光伏电站及新型房屋项目合作的协议。除了海上风电和光伏电站,中国企业此前还签订协议,在英国投资修建生物质发电站。

政策方面,中国国家能源局与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最新签署了《中英清洁能源伙伴关系谅解备忘录》。

此外,两国企业在电动大巴以及低排放出租车等新一代绿色交通工具等领域也展开了深入合作。

对于中英双方进行如此之多合作的原因,英国非政府组织“能源和气候信息小组”负责人理查德·布莱克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不断成长的全球低碳发展领域为中国带来许多商业机会,同时中国也意识到在气候变化影响越来越大的当下,基于化石能源的投资存在不小风险,这促使中国投资者更积极地将资金注入英国的低碳发展领域。”

低碳转型

参与投资国际低碳项目仅仅是中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中国市场本身也在积极寻求技术和投资合作来推动本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

“能源和气候信息小组”与另一个非政府组织“中外对话”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全球低碳经济的“主导者”,对许多国家敏锐的政策和商业领导者来说,在其中能够发现许多潜在的商机。这主要因为低碳发展需要大量的新技术和资本,中国目前也需要在这两方面寻求更多国际合作。

报告举例说,随着中国推动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建设,英国在本国以及欧盟发展相关体系方面的经验和技术都可以为中国决策者和企业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中国此前已宣布,计划在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布莱克说,很明显的一点是,中国市场对低碳发展领域的经验和技术持开放态度,这其中就包括如何设计碳排放交易体系、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及如何进行低碳能源融资等问题,英国在这些方面以及波浪发电和潮汐能等领域都拥有先进的经验和技术,这有利于两国开展深入合作。

全球贡献

低碳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减缓气候变化。中英两国在最新发布的联合声明中,认同即将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关键时刻。

科学研究已经多次警示了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如中国科研人员近期在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上升,到2100年,全球将可能有超过一半陆地表面成为干旱地区,并且新增的旱地中78%会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加剧贫困程度和土地退化。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中国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能源和气候信息小组”的报告说,中国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扮演了“积极的领导者角色”,并且已成为全球对可再生能源投入最大的国家之一,同时也努力减少使用煤炭。

英国政府顾问机构气候变化委员会的主席德本勋爵说,当中国开始行动,所采取的措施非常有力,“你可以去看看他们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数据,还有他们让每个社区落实责任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努力。”

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的风电和水电装机容量,在太阳能和沼气方面的发展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还在今年6月底提交给联合国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中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届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

爱丁堡大学气候变化问题学者大卫·雷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有关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中国被许多发展中国家视为有表率作用的国家,中国已经提出明确目标——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且正采取多种措施降低碳排放强度,“这对全球碳减排努力来说是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

布莱克说,在全球低碳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将在政策和商业层面发挥重要作用,英国政府和企业需要更好地抓住这一机会展开深入合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