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重要变化 中国深化国际能源合作

   2017-12-04 中国社会科学报
73
核心提示:伴随能源技术不断发展,世界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12月2日,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办的世界能源革

伴随能源技术不断发展,世界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12月2日,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办的“世界能源革命与中国—欧亚国家能源合作”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无论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开采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还是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非常规能源的增长,抑或是能源生产消费的信息化、智能化,都是世界能源结构持续调整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这也为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带来深远影响。

世界能源市场供应趋向多元化

“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重要变化。”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告诉记者,首要表现就是技术飞跃,技术革命是世界能源革命最根本的特征。如水平压裂技术在美国油气行业广泛应用,分布式能源技术在全球大范围推行,风能、太阳能等技术得到推广。这些对整个世界的能源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影响。

冯玉军认为,在技术革命影响下,在传统油气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非常规油气开采已经实现迅猛增长。由于页岩油气产量的大幅度提升,美国已经超越沙特和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逐渐实现“能源独立”并迅速增加油气出口。未来世界能源市场特别是油气市场的供应多元化正在加速到来,卖方市场正在向买方市场转变,这一重大变化将对世界能源市场乃至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持续变化是国际能源界的常态。”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余建华表示,当前世界能源消费和贸易格局仍然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未来态势是均衡化发展,非常规能源比重上升,能源主体间的竞争合作态势也与能源格局演进息息相关。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亚太地区的能源消费份额上升,结构性矛盾也逐步凸显。

余建华认为,全球能源进入新的转型时期,并表现为三大趋势,一是能源消费主体由经合组织转向发展中国家;二是能源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可再生能源比例增加,天然气的“黄金时代”到来;三是常规油气转向非常规油气,能源转型时代到来。

中国推动全球能源结构优化

由于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能源结构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低碳化、多元化、智能化的特点。

与会学者表示,非常规技术的创新促使石油、天然气产能迅猛增长,也打破了中东地区油气供应一极独大的传统格局,正在形成中东、俄罗斯—中亚、非洲、美洲多元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此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渗透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促进了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智能化,提高了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效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茂荣认为,目前,各国调整能源政策,总体向清洁、低碳转型。在可再生能源发展进程中,中国和美国起到明显的引领作用。未来15年,中国、美国、欧盟都将保持较高的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2016年,中国的风电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美国,光伏发电的设备生产和装机容量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全球能源结构优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构建能源合作基础性框架

在消费投资、技术进步所推动的能源转型进程中,大国作为引领者责无旁贷。在东帆能源咨询公司总裁陈卫东看来,能源在原有的三重属性——资源、金融、政治属性基础上,又加了一个道德属性,即环境保护、低碳化的需求。在能源转型背景下,国家间和地区间的能源合作不仅包括油气贸易,也包括信息技术交流、资本流动以及人力资源流动。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很多国家的积极响应,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取得的前期成果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冯玉军认为,在中国与世界能源市场更加紧密结合的过程中,中国既要维持、改进自身的能源生产,也要加大参与和引领国际能源合作的力度。

冯玉军认为,中国应积极投身到全球能源体系的构建中,发挥建设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欧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所取得的成绩,已构建起跨欧亚地区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框架,特别是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地区之间的油气管道的修建,为未来跨欧亚地区能源合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中国还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多边能源合作,加强同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能源署,或是中亚和东盟地区的能源合作,这都会为保障中国和世界的能源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