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远光软件推出了基于“以票管税”理念研发的智税云系统。通过该产品,企业可以轻松地完成增值税发票过滤式查验,企业发票池建设,实现税收筹划与税负平衡,税务风险稽核与体检,支持企业发票管理水平和税收风控能力提升。
“最严发票令”出台 财务管理难度增大
根据国税总局公告,2017年7月1日起,购买人开具企业增值税普通发票,需提供公司纳税人识别号(即“税号”)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否则将不得作为税收凭证用于办理涉税业务。销售方开具增值税发票时,发票内容应按照实际销售情况如实开具,不得根据购买方要求填开与实际交易不符的内容。这也就意味着,过去只填写企业名称就能开票的时代已经终结,要求销售方根据特殊要求填开发票的时代也画上了句号。而这一新规,也被业界称为是“史上最严发票令”。
自营改增新政实施以来,普通企业每个月收到的增值税发票通常达到了上千张,甚至多达几千张。财务人员面对海量的发票往往会担心这样一些问题:这些发票中有没有假票、错票?有没有单位名称错了,税号错了?有没有税号漏填的情况?有没有员工一不小心重复提交了电子发票?涉及到八项费用、三公经费报销的发票有多少?关联交易的发票现在是什么状态?这个月抵扣多少增值税合适?企业有没有潜在的涉税风险?一系列的发票管理问题随着新政的颁布日益凸显,企业财务管理复杂度提升,工作量剧增,报销管理难度增大,成为困扰企业财务人员的一大难题。
远光软件汇聚逾三十年大型集团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践经验,聚焦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造远光“智税云”管理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发票管理变革斩荆披棘。
远光智税云四大利器助力发票管理破局
远光智税云是一款基于企业发票池,直连国家税务机关数据,集发票开具、查验、采集、认证、抵扣、协同对账、智能分析、风险体检等功能为一体,对企业发票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应用平台。
第一大利器:发票查验
远光智税云采用SAAS服务部署,内置二维码和图片识别技术,对接国税系统,为企业提供全国范围内的增值税发票在线真伪查验。用户收到发票后,只需扫描发票上的二维码即可识别真伪。财务人员可以借助扫描枪、高速扫描仪、智能手机等设备实现批量快速的真伪查验。值得一提的是,在发票查验的同时,系统可自动进行合规性、敏感性检查,将单位名称错误、税号有误、税号为空、税率不符、重复报销的发票统统过滤出来。
第二大利器:发票池
远光智税云为企业建立一个“发票池”,提供开票服务、进项发票全链条管理、关联交易协同对账服务。
远光智税云容纳了国税总局最新颁布的税收分类编码(该编码统一了各行业商品名称和适用税率),在企业营销业务系统、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企业门户系统、客户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提供开票申请和审批流程服务,将营销业务系统的开票请求数据转换成开票指令传递至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实现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电子发票的自动开具,并根据反馈的发票信息自动入账,确保开票业务内容、入账信息、实际发票信息三者保持严格一致。针对电子发票,远光智税云根据增值税防伪税控开票系统的元数据生成电子发票的版式文件和电子签章,将最终形成的电子发票以短信、邮件、微信的方式推送给客户。
远光智税云将企业开出的增值税发票和收到的增值税发票采集过来进行归集整理形成发票池,发票池与业务相结合,记录每一张发票的结算信息、支付信息、入账信息、认证信息,形成进项发票全链条业务管理。
远光智税云为集团企业内部提供一朵私有“发票云”,以营销业务的销项发票开具和管理为切入点,拓展至采购业务的进项发票采集和管理,最终构建基于发票的往来类交易自动协同和对账应用,支撑企业发票应用管理和往来交易协同的发展需求。
第三大利器:税收筹划
根据国税总局的公告,自2017年7月1日起一般纳税人取得的2017年7月1日及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期限为360天。
远光智税云对接国税局认证平台,为企业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在线认证服务,认证发票的数据来源可灵活选择,可以从发票池中勾选已入账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使用扫描枪扫描收到的绿联(抵扣联)发票自动形成待认证发票。
专用发票认证期限由180天放宽到360天后,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税收筹划空间。远光智税云采集企业财务数据,形成每月税负数据,让企业可以根据税负同比和环比情况合理合规进行增值税抵扣,针对未及时抵扣的发票给出抵扣提醒。
第四大利器:风险体检
远光智税云根据采集到发票池中的发票数据,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结合税务局稽查体系,建立企业风险体检模型,深度分析企业发票数据,每月为企业发票数据进行健康检查,为企业构筑出一道坚强的防护墙。
“史上最严发票令”并不是发票管理变革的终点,恰恰相反,它将是一个触发从销售开票、流转、收票、报销、入账、归档的全链条管理行为颠覆式变革的导火索,并将大大推进税收征管的数字化进程,远光智税云以四大利器为引擎,为企业发票管理变革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