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第十四届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史玉波致辞

   2018-05-02 中国能源网
68
核心提示:2018年4月26日,由中国企业投资协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和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2018年4月26日,由中国企业投资协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和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以“未来能源•开放创新合作共赢”为主题的“2018(第十四届)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于4月26日在北京召开。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史玉波先生作致辞演讲。

以下内容根据演讲实录整理摘编: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莅临2018(第十四届)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四届,跨越了十四个春秋,见证和陪伴了我国能源发展与变革的历程,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在这里首先我代表中国能源研究会,代表吴新雄理事长,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也对各位嘉宾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是能源供给质量得到了有力提升:其中煤炭去产能成效显著,煤电建设速度和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非化石能源发展提速,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达到世界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电网和油气管网建设稳步推进。二是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积极转型: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供电煤耗和单位GDP能耗稳步下降,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大幅提升,电能替代逐步推进,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三是能源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绩:在清洁发电技术、新能源及输变电装备制造、第三代核电、深海油气开发技术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智慧能源和大数据、多能互补、储能及电动汽车应用等方面也做了积极的探索。四是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得到了稳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油气体制改革稳步开展,能源项目管理模式有了重大改变。五是能源国际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能源资源引进能力逐步提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稳步推进,能源技术装备服务出口步伐加快,在国际能源治理体系中影响力不断加强。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能源行业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积极践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结果,也是能源领域从业者长期努力,资本界、新闻界及其他关心能源发展的各界朋友长期支持的结果,当然也凝聚着在座诸位嘉宾的长期付出和奉献。在此,我代表中国能源研究会,代表吴新雄理事长,向大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巨大进步,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已经由保障供应向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转变,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四个革命和一个合作”为我国能源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能源发展正站在变革的起点,我国能源将在消费侧产生新模式、在供给侧出现新业态,在发展方向上展现新趋势。

在能源消费领域,随着全球及我国能源供需格局深刻变化,能源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能源消费者将不再满足于传统模式下的能源基础供应,将衍生出多样化差异化的用能需求。一是电能替代将在居民采暖、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领域将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二是以地源、污水源、空气源热泵为主要形式的绿色供热系统和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解决居民采暖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综合用能效率;三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不仅提供了绿色出行的解决方案,同时将对新能源消纳和电网优化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四是以智能楼宇和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智能化用能技术将带来节能和智能化产业的新发展。

在能源新业态方面,打破行业壁垒,将能源的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市场环节与其它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正在逐步成为现实。一是能源互联网和储能技术的综合利用,将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生产消纳,提升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协调集中和分散用能需求,最终实现能源横向多能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互动的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二是以PPP能源投融资、能源产业基金为代表的新型能源领域创投模式将对能源领域吸纳社会资本,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和产业融合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基于互联网和能源大数据的第三方云服务和“能源+”共享经济体系的构建,将逐步形成未来能源生产消费的创新模式。

总结能源领域出现的新模式和新业态,可以发现,未来能源的发展,将呈现出新的转变和发展趋势:

一是由传统的单一能源发展模式向综合能源发展模式转变。未来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将实现能源行业内部各环节以及不同能源行业之间,能源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将跨越多个时间、空间尺度,实现传统气网、电网、热网、油网与交通网等多种能源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新型能源供应消费网络,具备完整的能源资源利用和能量循环耦合结构。

二是由集中式能源系统向集中式与分布式相协调的能源系统转变。未来能源系统的平衡首先通过能源就近利用,实现分散化的自我平衡,然后通过远距离输送,实现不平衡能量的交换。通过多种能源“供-需-储”自平衡体的灵活介入和退出,实现局部整体之间的友好互动和最优,在能源结构方面形成集中式与分布式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能源消费供应模式。

三是由绿色能源目标向“能源+”绿色产业目标的转变。未来的能源发展,在依托能源互联网技术实现能源设施物理互联和能源产品协调互动的同时,也将构建绿色能源经济产业体系。各类能源的生产、消费、传输、存储者及各类主题,将共同参与分享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所产生的增值效益。同时建立“能源+交通”、“能源+地产”、“能源+旅游”、“能源+智能制造”等产业共同体,依靠多产业融合实现能源产业的投资回报和增值。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改革开放给予了中国发展巨大的动力,指引中国人民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能源体制机制的逐步改革,同样也为能源转型升级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电力、油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放管服”改革的逐步推进,依法治理、市场监管和行业监管体系逐渐完善等改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未来能源价格机制、市场交易机制和能源补贴及激励机制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用户选择权将会有序放开,市场将会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这些都将为能源领域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能源发展与转型升级,正吸引着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也促进了产业的跨界融合,能源战略投资要更多地着眼于能源经济发展的新业态和新趋势,精准定向新科技和新动能,精确契合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新进程,科技界、资本界和产业界要致力于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促进能源发展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机制。中国能源研究会也愿意和在座诸位一道,为实现能源革命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作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再次预祝本届论坛取得成功!祝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交流愉快!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