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有关新疆能源企业深化改革的思考

   2016-12-06 中国石油报
63
核心提示:随着我国稳步推进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逐步放开上游勘探开发市场,新疆油气勘探开发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疆国有能源(油气)

随着我国稳步推进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逐步放开上游勘探开发市场,新疆油气勘探开发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疆国有能源(油气)企业改革应顺应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通过企业改革,增强积极参与油气矿权获得的有序投标(竞争)。

近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赵龙在介绍《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时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依据油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加快新疆改革试点经验总结推广,稳步推进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逐步放开上游勘探开发市场,引入社会资本。这意味着新疆油气勘探开发的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企业改革提升竞争力,是新疆国有能源(油气)企业必须回答好的考题。

新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我国向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开放合作的桥头堡,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战略实施的关键地区。新疆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也是自中亚进口油气的枢纽。由于治理雾霾等政策影响,油气资源等相较煤炭而言地位日益重要。

宏观能源经济形势是新疆国有能源企业改革的重要推动力。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预测今后在较长时间内将徘徊于每桶40美元至50美元之间。国际经济整体提升乏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消费低迷等,对油气企业的上游运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导致有资质从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企业投入相对不足。

2015年10月,国土资源部首次在北京通过招标方式出让新疆油气区块勘查开采权,迈出了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此举的目标是开放市场、平等准入、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油气勘采的投入,探索出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新体制,为下一步全面深化油气勘采体制改革提供宝贵经验。此前,我国石油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市场较为封闭,常规油气勘探仅有几家央企等国有石油公司具有申请资质。新疆的改革大环境以及油气资源的良好禀赋引起广泛的市场主体关注。

当前,新疆油气资源上游领域改革试点呈现出改传统的矿权行政授予为招标制,提高待出让的油气区块地质调查水平,充分考虑资源地的利益诉求,探索建立一套完善的进入、退出和转让机制等诸多亮点,新疆油气勘探开发主体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疆国有能源(油气)企业改革应顺应改革开放、完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通过企业改革,增强积极参与油气矿权获得的有序投标(竞争)。

逐步强化能源市场竞争力应是新疆油气企业的重要目标。未来的市场竞争环境包括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新疆在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疆的国有能源企业有必要依据并发挥自身优势,进入中亚等油气勘探开发上游。作为国有能源(油气)企业,所勘探开发的油气区块要不断增加其资源价值,并在未来可能的流转中增值。从《物权法》层面分析,油气矿权等属于“用益物权”之一,借由勘探开发等手段增值并流转是企业的收益途径之一。

就企业自身来看,要通过持续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国有油气公司的现代化管理改革中,第一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理论与管理方法、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第二,在企业改革着力点上,党建工作高屋建瓴,是企业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确立和完善的先决条件。第三,进一步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创新企业经营理念。第四,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劳动人事制度。第五,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的相关激励机制。

综上所述,新疆乃至全国的国有能源(油气)企业改革及其深化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在法制层面,在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制约下,新疆国有能源(油气)企业仍应探索、创新并加快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改革;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层面,要不断增强国有能源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政企分开层面,应探索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下国有能源企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及社会责任承担后的回报形式。但囿于特定因素,国有能源企业的改革仍应以稳妥推进为上。

(岳来群为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勇为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申延平为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