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大连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4-25 大连日报
69
核心提示:近年来,大连市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能源项目布局和建设进展顺利。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大连LNG(液化天然气)接

近年来,大连市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能源项目布局和建设进展顺利。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大连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工程、大沈天然气管线、陆上风电、500千伏红沿河核电送出工程等一批提升区域电源质量、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运营,庄河海上风电、大规模抽水蓄能、化学储能调峰电站国家示范项目等一批开创性、引领性能源项目也陆续立项、启动。

4月20日至21日,记者跟随市发改委工作人员先后探访了我市三处新能源基础设施现场。

红沿河核电二期工程5号机核岛设备安装全面启动

站在高高的观景台上,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壮观场面尽收眼底。远处二期工程正在紧张地建设之中。此前的4月12日,红沿河核电5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穹顶成功吊装,周长误差仅两毫米,吊装精度再创新优。这标志着5号机核岛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据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经理霍建祥介绍,红沿河核电站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其中一期工程建设4台机组,二期工程建设2台机组。去年9月,红沿河核电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二期工程5、6号机组自2015年3月、7月先后开工,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计划2021年建成投产。届时,红沿河核电站全部6台机组年发电量可达到450亿千瓦时,相当于大连年用电量的1.5倍,或三峡工程年发电量的一半。

红沿河核电站是东北地区首个核电项目,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能源投资项目,对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及核电产业链发展、核电人才培养等均具有积极作用。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追求卓越”的原则,把核安全放在首位,牢牢恪守国家有关要求,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组织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未发生影响环境和周边社区居民安全的核安全事件,工程安全管理获得国际7级评级,达到先进水平。2016年,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WANO)对每台压水堆核电机组评价的12项关键指标中,红沿河4台机组有37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3/4的关键指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开工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

今年1月21日开工的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是国家能源局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大型化学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大连共有两期工程,每期工程均为200兆瓦,项目总投资约为37亿元。

作为项目的建设单位,大连恒流储能电站有限公司负责对项目的建设及运营进行全过程管理,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该项目采用国内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具有大功率、大容量储能、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响应速度快、能源转换效率较高、绿色环保等优点。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由储能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升压变压器及储能电站集控系统等设备组成。

大连恒流储能电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宫继禹表示,电池储能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元素,能够参与电网调频,改善大电网供电水平,调整负荷曲线,削峰填谷,提高配电设备和线路的利用率;还可以作为微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消纳光伏、风力发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让居民用上更清洁的能源,改善空气质量水平。同时,作为一个备用电站,可以在出现极端天气的情况下保证电网的备用安全,提高辽宁尤其大连电网调控能力,利于节能降耗,提高电网的经济性。

据了解,与传统的发电技术不同,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本身并不是一个发电站,而是作为一个存储空间,通过化学电池的反应,将电网中的电能储存在电池中,在用电高峰期将电能释放出来,可以降低电网的调峰压力,提高整个电网的供电安全,改善电网中的电源结构。

庄河300兆瓦海上风电场项目2020年建成

今年计划新开工的庄河300兆瓦海上风电场项目位于黑岛镇南部海域,投资主体是三峡新能源大连发电有限公司,投资总额52.3亿元。工程装机总容量为300兆瓦,拟安装60台单机容量为5兆瓦风机机组,包括风机基础施工、风机安装、海上升压变电站施工、集控中心施工。

据介绍,2020年项目建成后,年理论发电量为107100万千瓦时,扣除尾流损失后理论年发电量为98310万千瓦时;年上网电量约77400万千瓦时,折合满负荷利用小时数约2580小时。

加快实现城市经济-能源-环境协调发展

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十二五”以来,我市累计投资超过千亿元,能源供给得到保障,结构不断优化,有力保证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同时,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优化,有效控制了煤炭消费的增长速度,推广集中供热,发展热电联产工程,鼓励各类燃煤用户采取积极的环保措施升级改造,支持“煤改电”、“煤改气”,推动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全市节能减排总体水平。

但是,受产业结构、居民供暖等因素制约,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以燃油汽车为主的出行生活习惯依然对环境造成压力。因此,必须着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推动煤改电清洁供暖工程,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造需求侧新的增长点,实现城市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