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海阳倡导新能源互联互通 科技研发推动绿色能源发展

   2017-08-07 中国网财经
94
核心提示:近日,中海阳能源集团创始人接受人民网专访,讲述中海阳在过去十二年成立、发展、壮大的历程。中海阳成立于2005年,以太阳能路起

近日,中海阳能源集团创始人接受人民网专访,讲述中海阳在过去十二年成立、发展、壮大的历程。

中海阳成立于2005年,以太阳能路起步,经过12年发展,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300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专利的新能源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位列新能源领域全球500强企业。核心业务涵盖太阳能光热发电新技术路线开发、热电联供及核心装备研发制造、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系统集成及电站开发与投资运营、太阳能与传统化石能源联合循环等领域。

在光伏领域,中海阳陆续创造了30天30MW、长江支流水面光伏第一工程、首个光伏领跑者基地等诸多经典项目,承建的大型光伏地面电站涵盖滩涂、大型水面、荒漠、喀斯特等多种地形地貌,分布式光伏涵盖农业大棚、渔光互补、建筑物屋顶等多种业务类型。

在光热领域,自2011年起,中海阳连续举办光热国际论坛,连续五年主导起草两会光热提案,坚持不懈推动光热产业发展。并且依托国家首个光热示范项目——延庆863槽式集热系统试验平台,打造系统集成能力。现已建成的可生产槽式RP1 至RP4 全系列产品的柔性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线,是国内首家荣获德国宇航中心DLR和西班牙PSA权威检测认证、同时取得DNVGL集团Bankable报告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品远销海外。

除此之外,中海阳在无线充电领域加速布局,投资成立伽行科技,围绕能源互联网战略布局,深度延拓能源互联网终端消费市场容量,积极促进无线充电核心专利技术在智能移动机器人等AI设备、新能源汽车等能源互联网、物联网终端的科技成果转化及市场应用。构建从太阳能发电能源供给端到消费端的完整生态链,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

人民网采访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今天我们演播室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中海阳能源集团创始人薛黎明和我们一起来聊一聊清洁能源。欢迎薛总。

薛黎明: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中海阳公司薛黎明。

主持人:薛总您好,我们知道中海阳其实已经走过了12年的发展历程,能不能和我们网友在一开始介绍一下当初成立中海阳的初衷是什么?我觉得在那个时候,清洁能源大家关注的是比较少的。

薛黎明:如果往前追溯到12年前,也就是2005年,我认为最大的一个出发点,能成立这家公司的出发点,我记得还是比较清楚,2005年2月28号,全国人大通过了一项法律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从2006年1月1号开始实施。我们觉得这对我们国家的能源体系的发展和未来的布局,应该是个很好的契合点。就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或者叫清洁能源,在我们国家要逐步逐步地普及、推广,包括科研的创新,这样我们在2005年7月份就注册成立了中海阳公司,那个时候公司注册的比较小,全国市场刚刚处于启蒙期,因为国家有了法律,而我自己学的是电力行业,那时候更多的是火力发电,从全球的技术能源利用的方向和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占比来说,应该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就成立了这家公司。

主持人:您当时成立公司的最主要的动力是不是能够归结于当时有一个法律出台了,我刚好又是学这个专业的,觉得要去做一件迎合未来市场大趋势的一件事情。

薛黎明:可以这么理解。国家有一个法律的指导,从全球的能源使用和占比的趋势分析来看,清洁能源的占比会越来越高,加上我自己的专业和当时创始团队大家一起共同探讨的这么一个结果。所以我们在2005年7月份成立这个公司,准备在清洁能源领域,特别是太阳能发电领域,去一步一步地精耕细作,推动市场,从事科研,做一些创新,怎么能很好地和我们国内的能源体制和清洁能源的占比的提高能够很好地融合起来。

主持人:当时公司的定位是什么呢?

薛黎明:当时公司定位基本上就是怎么样能够做好太阳能发电,在我们实际的应用场景当中的应用,很简单,做一个太阳能,路灯也好,大型地面电站也好,应用端的我们都去拓展、摸索。那时候国内的应用基本上处于半空白状态。

主持人:当时市场的关注度是不高的,基本上很难看到有太阳能发电的产品出现。

薛黎明:是的。那时候太阳能发电基本上像中科院这样的科研机构里面在摸索,在探讨。而应用端只是在西藏这样的区域,光照资源很好的,相对电网没有到的地方,给他们做一个太阳能的电站,解决他们日常生活问题。而大部分大家谈到太阳能,第一感觉,在12年前,都是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可以用,说到太阳能发电,大家的认知度和普及性,那时候还非常初期的阶段。

主持人:当时经历过哪些质疑或者经历过哪些困难、挫折,大家不能理解?

薛黎明:有的。甚至跟我们一部分基层的政府领导官员去提这个概念的时候,或者跟我们的一部分应用端客户去谈的时候,大家首先感觉到很明显,第一是质疑,怎么可能太阳下来直接变成电,对这个原理,他们首先是质疑的。如果没有电线。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在昌平去推动一个项目,昌平区科委给我们很大的支持,选了一个全国的示范村,做一条道路,做成太阳能路灯,而这个村支部的书记现在还是,是一个老年人,是全国劳模,当时我们跟他报告的时候,他们感觉,我活了几十年没见过不要电线能让灯泡亮起来的。那个时候确实是很新的技术。但是我们后来做了大概20个左右的路灯,直接上面是太阳能电池板,或者太阳能电池组件下面是蓄电池,白天采集能量,储存起来,晚上蓄电池直接照亮这个灯,这样形成一个小型的离网系统。我们做完以后,当时村支部书记就给予了很高的肯定,从几天前的质疑,到后来的惊喜,你们做得真不错,晚上亮起来,而且几天以后,按照我们设定的启动时间、关闭时间,能够很好控制。整个前期推广过程当中这是一个小的范例。从开始大家不认同,首先是质疑,新的科技嘛,逐步逐步地感到惊奇,然后跟我们慢慢口碑传播出去。这样2005年、2006年,大概经过前后两到三年的时间,正好赶上北京市政府那几年正在推广三起来工程,包括亮起来,就是新农村的建设,让农村村跟村之间的道路,通过太阳能路灯很好地在夜间为民间的出行建立便捷性,差不多三年时间,在北京市的范围做了很多太阳能发电的离网使用,一个一个的太阳能路灯,后来全国范围可能就开始普及了。大概前前后后,从大家不认同,到基本认同,到觉得是一个不错的科技产品,差不多花了两到三年的时间。

主持人:是不是这两到三年,不是说市场不能接受,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想法,这个概念,其实是最重要的。突破他们的思维想法概念,可能就会好打开这个局面。

薛黎明:对于新东西,特别是电力应用这一块,特别是科普、科技宣传这一块,这应该是一个细分领域,电力体系里面的,或者整个能源架构里面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体系,太阳能科目下面的发电这个专业领域,大家总有一个从不熟悉、不认知、质疑,到逐步逐步认知的过程。这些东西在应用端不是很复杂,一旦把科技产品变成一个大家都能很好地使用的时候,大家接受起来比较方便,后来一步一步的在中国在国内的专业慢慢大起来。

主持人:现在国内光伏市场的发展过程挺快的,目前来看是挺快的。光伏行业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弃光限电,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薛黎明: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做太阳能发电领域我们做过全球,包括国内的调研,我们感觉有一个相对奇怪,有一种特定的现象,在光照资源很好的地区,太阳光照资源很好的地区,日辐射量,它的经济发展和负荷相对比较低,简单讲,比如中国的大西北地区,西南是西藏,大西北地区的光照资源是最好的,每年年日照时数,每年光照量是最好的。但是大西北在中国整个经济版图中总量是比较小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差距就出来了。就是我的发电量很大,但是我的需求侧的用电量没有那么大,就是在大西北,我的新能源太阳能发很多电,但是我的负荷没有这么多,而在全球范围来看,非洲的光照资源,沿着赤道是非常好的,但是它的经济是呈反比的。这导致一个问题,供给端和需求端不在同一个地方,需要远距离地去传输,而传输,一个是需要成本,需要建设,需要线路,因为现在还是有线,有一个是无线传送,当然是另一个概念,几千公里的无线传送,现在还没做到,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导致西北地区的很多太阳能电站,刚才您讲的弃光限电现象,包括风电,发的量很多,但是需求不够。又没有很好的相对低成本的储存的能力。这样导致了只能去限制。进口很多,出口很少。

主持人:供大于求了。

薛黎明:对,甚至有的时候在某一个时间段是倍数的关系。两倍或者三倍。从电力系统的安全来讲只能弃光限电。这导致后面很多新的技术,比如做一个新能源的很多技术路线能够组合在一起,能够让我们的电力符合电网的需求端的调配。这样逐步逐步让我们电网的进和出慢慢平和起来,这就是供求关系,目前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不是很平衡,导致的一个局面。

主持人:您觉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薛黎明:第一,最主要的可能就是规划,就是我们一定要结合这一片区域的供给需求,这是第一点,让它相对平衡。第二,外送。这个区域,一个省或者一个地区消耗不了,我们就按照我们国家电网的高压、超高压线路输送出去。第三,技术创新。也是相对来讲更可持续的发展的方向。就把很多新能源的技术方向融合起来,比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包括一部分风电,包括太阳能光热发电,包括一部分抽水蓄能,就把它自己能够形成一个相当于微电网系统,既可以送出去,也可以保证这里面的储存,根据需求调节我这边的供给。这样不管是从能源的电源的提供方,还是整个的调度方,还是在使用方,整个的循环,相当于能源互联网的概念,这应该是未来能全面解决这个问题的大的趋势和方法。

主持人:能不能找到一种创新的方式,把这个富余的电量输送到需要电的地方,达到供需关系的平衡。

薛黎明:两种,一种是发的同时直接输送出去,让供和需能够平衡起来,第二,短时间之内送不出去,可不可以在这里储存起来,需求侧需要的时候我再送过去。这样实现一个平衡。一个是拉一个时间差,还有一个是就地,在某一个时间点上直接匹配起来,主要这两种方式。

主持人:我们刚刚聊到光伏行业有一个弃光限电问题,除了这个问题以外,光伏行业现在还面临哪些问题呢?

薛黎明:这十几年来,中海阳12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经历过两次比较大的冲击。一个是2008年金融风暴,全球范围的,对这个行业有比较大的冲击。一个是2012年,也是供过于求,这两个导致行业内,包括国际上在光伏行业比较领先的公司,也包括国内一部分跑在前面的企业可能出现了各种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市场的供求关系,因为市场的应用,能源,虽然我们的趋势,从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来讲,可再生能源的占比越高越好,但是这个必须契合我们技术发展的速度,以及我们整个历史时间点,不可能短时间内,100%都用清洁能源。这有一个在需求侧发展的速度,我的需求,2002年、2012年、2020年,每年全球或者全国新能源(9.000, -0.12, -1.32%)的需求量到底是多大,这是一个需求量的盘子。我们的供给侧,就是我们的光伏行业发展的规模,包括设备制造,包括工程项目的投资建设,包括并网量,他俩要匹配起来。作为供给侧来讲,我们的设备制造端来讲,有的时候很容易供过于求,这样也导致一种不是非常良性的竞争,包括价格,产品的供给,以及工程项目的施工,包括质量的控制,都会出现这个产业在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现在太阳能光伏行业和三五年前相比已经更规范了,但可能还有一些问题,包括成本的控制,包括设备制造的量和市场的需求,还是有一部分的脱节。这可能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主持人:这些问题对中海阳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薛黎明:对我们的发展过程当中,一个是成本的控制,和我们自己在市场拓展的过程当中,怎么样能够很好地把握,在供和求这一侧找到平衡点,和企业自己制定的规划、目标、科技创新,我们可能有的时候都要适时地进行变革和转型。

主持人:怎么变革呢?有的时候会去想光伏行业根据现在目前出现的问题我们调整自己的方向?

薛黎明:2010年除了做光伏以外,2012年这一拨到来之前,我们开始向太阳能发电,除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能够在一定时间段内可以变成实际应用的一些项目点。所以2010年底、2011年初我们开始投资、研发和主设备制造太阳能光热发电,两个主营的范围都在太阳能发电的主框架下,一部分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另一部分投入科技力量开始做太阳能光热发电,我们自己为了更好地顺应市场的需求,能够稳定保证企业未来后续动力的主要的拓展点。

主持人:您刚刚提到了光热发电,我们就来聊一聊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之间是不是存在一定的区别?

薛黎明:对,从技术路线上来讲不完全一样。太阳能光伏发电,简单讲就是光生伏打效应,太阳光子照射到太阳能组件上面来以后直接产生电,直接光变成电。光热先要把光的热量,像我们中学学的物理课程一样,把热量聚起来,热量储存起来,通过热量驱动后端的汽轮机和发电机,光热发电更多的像一个火力发电,只不过把火力发电的锅炉变成了太阳能岛,把太阳光聚集起来,而不是通过烧煤、油、气来驱动热量生出来。就是光热发电和我们目前做的火力发电、核电的常规导部分是基本相近的,而光伏发电更多的是光生伏打效应,直接可以产生电,它是直流电,后端再通过逆变系统变成交流电送到电网上去,技术路线有一些区别。

主持人:运用到不同的领域里的。

我们也知道,目前中海阳布局光热市场挺早的,2010年的时候,早于现在国家的规划。咱们国家是2011年开始。

薛黎明:“十二五”规划里面。

主持人:我们了解到中海阳有一个光热示范项目是玉门光热示范项目,能不能给我们解说一下玉门光热示范项目,以及建设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薛黎明:玉门示范项目是在2013年开始和地方政府交流互动,包括征地、技术路线,提前了两三年。到2015年,我们整理出一份,包括技术科研,包括很多配套的文件支撑,报到国家能源局的评审机构,2015年报上去以后,2016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作为第一批示范项目和能源局一起批复出来,作为国家级20个示范项目之一,2016年9月份批复出来。批复出来以后,我们开始全面地启动这个项目的建设前期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确确实实也面临一些困难。到今天为止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资金的问题。因为太阳能光热电站和光伏电站相比,它单个项目的投资额比较大,比如我们这个玉门项目,投资总量在13-14个亿人民币,前期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支撑,完全靠自有资金去做这件事情,对我们这样体量的企业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一定要通过金融杠杆的作用。在2016年9月份示范项目出台以后,金融机构还是对这个比较关注的,我们是一个新的清洁能源的应用领域,而且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包括技术方面的优点,应用场景的优点,以及和电网友好型使用端的优势,都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到了2017年3、4月份以后,到了资金该落地的时候,我们金融机构本着神圣的原则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太阳能光热发电是一个新的太阳能发电的应用端领域,我们国家国内还没有一个完全、完整应用示范案例的项目作为支撑,简单讲,金融机构可能一部分会提出来,因为你这个没有一个商业化的项目,运营的数据,作为支撑,在我们国内,这样我们在做金融支持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压力或者风险点。但是这个问题出现一个悖论,什么概念?如果金融机构不支持,第一批项目启动的难度就会非常大。永远没有商业化的应用,出现这么一个循环。虽然有这样资金的难度,但是我们前期做了一些工作,因为占地量比较大,和地方政府的交流互动,相关手续的办理,以及我们主设备的招投标,因为这个技术难度比较大,第一批,大部分的项目我们已经实现国产化了,还有一部分需要国际化的采购,我们前期工作基本上做完了。现在需要的可能就是还在继续跟金融机构去沟通,因为我们主要的可能是以民企为主的企业,在金融机构沟通的过程当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我们也在呼吁一部分我们的主管部门、政府的主管部门能给我们一些支撑点,能让我们在技术储备很坚实的基础之上,能把第一批国家级的示范项目,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成。这样我们就有一个商业化的数据。现在商业化数据主要是看国际上商业化数据,国内还没有真正商业化的。

主持人:薛总能不能预测一下,我们这个玉门项目全部建成,建完之后,能带来什么样的示范效果或者商业效果?

薛黎明:现在部分金融机构所担心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国内,特别大西北地区,环境和国外不完全一样,所以,它需要有一个真正的示范项目,而且规模化的、商业化运营的示范项目,为我国在清洁能源,在太阳能光热发电这个领域,能够起到很好的展示和数据印证,以及它的商业回报率,真正地可以量化的数据。其实国家已经给了一个相对来讲比较好的出口,就是电价基础,全额上网,国家都有要求了。这个应该起到很好的示范。无论从技术的应用还是商业化的应用,还是其他领域来讲,都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而在它的经济回报率来讲,大概13到14个亿的投资,按照目前的测算,每年应该有两个亿,甚至大于等于两个亿人民币电费的收入。就是我的投入和收入。而从能源投资角度来讲是一个相对比较高回报的新能源的示范项目。

主持人:投资的回报还是挺高的。

薛黎明:是的。

主持人:目前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让金融资金进来。首先先有一个项目把它推到市场上,我们才能够有数据的收集。

我们也预祝玉门光热项目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建成。

建成之后可能就会对中国光热行业里面是一块里程碑的意义。应该是第一个项目。可以这么说吗?

薛黎明:这一批示范项目,从示范的名单出台以后,目前在整个的我们这个技术路线范围以内,应该讲我们算第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

主持人:您觉得未来光热行业的趋势是什么呢?

薛黎明:未来光热行业的趋势,我们分两个段落,第一,如果这一批,2016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公布的这一批示范项目如果绝大部分能够很好地商业化运营,太阳能光热发电,在我们国家,在整个新能源体系当中,或者清洁能源体系当中,就成为一个拼图一样,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光热发电最大的优点和光伏相比,一个是可以被调度,第二可以储存,电能质量比较高。第二,我们在做新能源产业基地的时候,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包括其他的发电就可以串起来。可以作为被调度的,不会对电网造成冲击的良性的友好型的清洁能源产生基地。这应该起到很好的互补和科技研发应用的示范作用。

主持人:未来中海阳在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的拓展点是不是会不一样?

具体来说是什么?

薛黎明:光伏发电更多的从2016年开始,也是国家的引导,我们自己企业的定位,会从集中式的,就是大的,向分布式的转化。包括工商业分布式,也包括户用的,每家每户的分布式。而光热发电更多的是基地形式的,基本负荷能源。光伏以后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单体的规模相对比较小,会几千万、几亿个小型的电站。而整个光热电站会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逐步逐步现有的,比如我们的火力发电,跟它融合起来,共用一个线路,共用后端的常规导部分。逐步逐步的和现有的化石能源的电力替换一部分,融合一部分,共同去发展。两个方向。

主持人:中海阳在这两个方面未来的拓展都会包括到。

薛黎明:对。两个领域。

主持人:两个领域同时进行。

薛黎明:我们分成两个事业部同时进行。

主持人:我们再聊一聊科研。科技创新对于新能源行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不能再和我们介绍一下,您认为科技创新对公司的发展推动作用是什么?

薛黎明:这个很重要。近段时间,近十年到二十年,无论是从我们国内还是全球范围来讲,科技的迭代或者更新,是日新月异的,非常快速。一个企业想生存,虽然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我们国家应用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这十几年从成本来讲,价格直线下降。现在的价格,太阳能光伏的价格和十年前相比,差不多只有以前的10%-15%,已经降价降了85%左右。这实际上归结于科技的进步。比如光热发电,它的应用,我们国内这6到7年,一,我们每年全国两会上也会提交一些提案,通过全国工商联,推动太阳能光热发电作为整个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我们也不断地积累我们的科技研发,怎么样把国外已经应用的技术和还没有应用的技术,通过我们国内的研发团队,包括我们和中科院以及其他的一些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起来,结合我们国内的一些气候、地理环境,能够有一些新的创新。不光是从主设备的制造,还是从系统的集成,还是效率的提升,这个我们有比较丰富的内涵。能够在应用的建设过程当中很好地应用起来。无论是太阳能光伏行业,还是太阳能光热行业,科技研发,一,从应用端、原创端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能前期我们会定一个科研的方向,有一个科技研发的团队去研发。然后根据项目应用过程当中,我们再修正我们的研发方向,以便于提高我们的效率,降低我们清洁能源的使用成本,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体系当中的占比。

主持人:研发的重点在哪些方面?

薛黎明:第一是关于材料的应用和成本的下降。第二,系统集成的高效性,简单讲,比如以前一个兆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占地面积、使用的钢材、原材料,包括一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所使用的硅料量,包括转换的效率,都在不断地提升。光热发电更多的是什么?就是聚光镜的聚光比,首先要把太阳光聚起来,聚光比是多少,首先功能性要提高转换效率。同样的投入,发电量的成本就会下降,整个造价会降下来,效率就会提高。第二,在整个原材料的使用,主设备制造过程当中,在成都有一个直基线,你的原材料,从玻璃到后面的银、铜以及其他的主要原材料,能够高效起来。用新的产品去替代原有的耗材量比较多的产品。最后一个是系统集成领域,怎么样保证整个的,从你的实验室、工厂到项目点,几千亩占地的面积上,怎么样把它从聚光变成电,到热量的转换,到整个的系统集成,怎么能高效地,我们叫黑匣子,从太阳能过来,电力送上网,怎么提高这个黑匣子里面的整体的效率。这是最核心的。

主持人:我觉得这是技术壁垒特别高的行业。

薛黎明:很综合,涉及到很多专业。

主持人:而且非常要有自己的专利才能运用进去,不可能去用别的公司的专利。

薛黎明:是的。因为对外介绍的时候可以打成黑盒子,里面涉及的专业很多,很多要自己去摸索。国际上虽然有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但是很多我们也只能去学到一部分表面的东西,内核的东西都需要自己去科研,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研发。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自己的一套专利。我们到现在为止,在光热发电领域有将近100项发明专利,还不包括实用新型,五六年以来,我们摸索、实验,包括应用过程当中形成的成体系化的专利成绩。

主持人:这个成绩非常了不起。100项发明专利。

我们目前都知道中央在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您怎么看待绿色理念呢?

薛黎明:这个当然是非常正确的。造福子孙万代的大的政策性的引导方向非常好。我们十几年来,做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发电领域,就是想怎么样能够融合绿色的生活,让我们所应用的能源的供给,能够非常纯天然的进来。甚至我们还在做另一个领域的研发,能源的供给,从太阳能过来,刚才我们讲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它的来源都是清洁的,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排放。我们还在应用除了太阳能发电的能量的供给侧以外,我们还在做一些应用侧的研发。比如我们现在新能源汽车,当然我们做的不是汽车,我们做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无线充电。

主持人:这个应该是未来大的趋势。

薛黎明:百度做的无人驾驶,最后无人驾驶的汽车,绝大部分肯定是电动汽车,或者新能源汽车,如果一个汽车,我们想象一下,北京主要的干道上跑的是无人驾驶汽车,它的能源供应,一定是无线充电,不可能无人驾驶汽车跑到一个地方还得派一个人拿一个充电枪给它充电,这不符合未来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不但希望在能源供给侧实现绿色的能源来源,而且在能源的应用侧,包括电动汽车型能源汽车,从能源的供给来讲,能够很好地用科技让他们直接串起来。我们做的一个示范案例是什么呢?每个高速公路的旁边有很多加油站,我们做了一两个示范案例。

主持人:加油站的上面,天花板。

薛黎明:顶层发电,旁边做一个发电。下面是一个无线充电的,把这个绿色的电力、绿色的汽车应用起来,这样把能量的供给和能量的消费直接串起来。真正实现民众的绿色出行,不担心能源汽车可能充电了,用的是电,在城市内部没有排放,但是这个电怎么来的呢?很多可能烧的是煤,它排放,然后把电传送过来,而我们可以规避这一点,这个电可以直接使用太阳能的电力,为新能源汽车去充电,这样我们绿色生活、绿色出行就能很好地形成一个闭式循环。太阳能收集能量是绿色的,我们应用端是绿色的。后续如果有能源互联网的概念,把他们很好地串起来,把能源的供给,我们刚才讲的光伏发电,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普及,很多物理上面都有,很多机构都有,成千上万的光伏电站,通过一个能源的网络把它串起来,互联。我们在使用端,家用、户用,包括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这是应用侧,每家每户每一栋楼,既是绿色能源的消费者,也是绿色能源的收集者、创造者。这样形成一个清洁能源的供应和消费体系,这样我们绿色生活就和所有民众直接关联起来了。

主持人:您刚刚其实有提到汽车的无线充电,这个无线充电是怎么做到呢?

薛黎明:有两种技术现在应用的多的,一种叫耦合技术,我们和宝马在内的国际化的研发团队互动交流了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我们的中试产品已经出来了,可以应用了。专门成立一个控股子公司,在做无线充电领域的应用,应用主要是两个领域。第一是针对新能源汽车,大家很好理解。第二,现在机器人和AI(人工智能),每年差不多在北京有一个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份好象就有,会在亦庄那边。我看过有一个足球场,红队和蓝队,一米高左右的,会踢足球,十几分钟没有电了,回到一个区域,工作人员把它的插头拔出来插在插座上面,这个不叫智能化的机器人,我们当时讲,我们要做到这个机器人像我们人类的足球运动员一样,我在场上跑了半个小时累了,我回到座位上休息一下,自己能量恢复。机器人也可以累了,我觉得我的电力、能源下降到一定幅度,我自己回到一个区域,站那或者坐那,直接无线充电感应,不需要弄一个线插进去。机器人,特别移动端的机器人,和一部分人工智能的设备,再智能,它的能源供应必须智能,它能知道自己的能量还有多少,需要什么样的能量供给方式去补给它。这两个领域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中试阶段了,半年一年以内产品就可以推向市场了。这样我们基本做到刚才您讲的绿色生活方式,不但把太阳能发电尽量多地采集下来,在清洁能源和整个能源体系占比过程当中能够提升。而且我们要把这种清洁能源的使用方式,民众的生活和下一步的科技研发,目前近50年或者20年以内,电力还是比较便捷的二次能源,这样我们解决电力的传送方式,汽车也能做到50厘米的距离,可以直接传送了。就是我的电力的能量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可以相隔50厘米。不需要线,直接传送。

主持人:现在已经做到了吗?

薛黎明:已经实现了。

主持人:这个时间大概是多久?

薛黎明:推向市场,半年到一年就可以推向市场。现在我们和汽车制造厂已经深入合作。而且我们国家国标委,全国标准化委员会,已经在制定国家标准。我们就是主要的最早的国家标准的发起和参与单位。

主持人:我们今天非常开心、荣幸,薛总能够在人民网和我们探讨了新能源、绿色能源对于未来生活的描绘。我们也非常期待着中海阳能够有更多的产品投入到使用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的同时,也是越来越绿色。我们也祝愿中海阳的一些项目,比如玉门的项目能够尽快落地,为我国新能源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谢谢薛总作客人民网,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见!

薛黎明: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