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处于结构性的缓慢且长期的变化中,然决策者和央行行长们则坚称这是一个暂时问题,需要更多的利率下调举措和更多的贷款来恢复经济,这样的观点荒唐透顶。这是因果效应,人口减少是因,而能源消耗量和经济活动减少则是果,而且下滑的速度还在加快,并带来一个思考性问题——如果实体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量下跌保持同步,那么当下的增长是否仅是债务和经济金融化?
本文系分析师将对比各国总能源消耗量、区域总能源消耗量、核心就业人口能源消耗量以及核心人口总能源消耗量等。
在看以下这些表格和数据时,大家要时刻谨记,如果不是美联储26年来不断下调利率刺激债务累积,能源消耗量早就开始下滑了。
美国
图1:红线:25-54岁的劳动力蓝线:能源消耗量
上图为1985年至2015年美国能源总消耗量和同期美国核心劳动力能源消耗量波动情况。两者相互关联还是因果关系?
美国人口消耗了全球18%的能源,但是自2007年以来美国总能源消耗量却一直下滑,现在已经跌至17年前——1999年的水平,类似地,核心劳动力能源消耗量于2007年达到顶峰水平,而现在也跌至了1999年水平。
图2:红线:25-54岁的劳动力;黄线:25-54岁总人口; 蓝色柱子:能源消耗量
图2与图1类似,但是增加了1985年至2025年核心人口能源消耗情况(zongse),其中2015年至2025年的数据为联合国估计的,可能不一定正确。
日本
图3:红线:25-54岁的劳动力; 蓝线:能源消耗量
图3展现了1980年至2015年日本核心劳动力能源消耗量和日本总能源消耗量变化情况。日本人口消耗全球3.5%的能源。日本的能源消耗总量于2006年达到顶峰,现在下跌至1992年的水平,与此同时现在日本核心劳动力数量和1982年的不相上下。
图4:红线:25-54岁的劳动力;黄线:25-54岁总人口; 蓝色柱子:能源消耗量
图4与图3相同,但是增加了1980年至2030年核心人口能源消耗量情况。2030年,日本核心人口数量将比现在的核心劳动力数量还少。对于一个高杠杆经济体,这或许将是一场灾难。
欧盟
欧盟的劳动力人口数据比较难找。只能收集到1950年至2050年核心人口能源消耗量和1980年至2020年欧盟能源总消耗量情况(图5)。欧盟消耗全球14.4%能源。目前欧盟能源消耗量与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相差无几。
图5:黄线:25-54岁的劳动力; 蓝色柱子:能源消耗量
作为参考,以下是1998至2014年意大利核心劳动力能源消耗量与意大利能源消耗总量情况,这张图表可以从一定程度反映欧盟的情况。
图6:红线:25-54岁的劳动力; 蓝色柱子:能源总消耗量
中国
中国人口消耗全球22%的能源。下图反映了1980年至2050年核心人口能源消耗量和1980年至2015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情况。
图7:黄线:25-54岁总人口; 蓝色柱子:能源消耗量
将以上数据分解成每年的变化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到每年中国核心人口及每年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情况。通过以下这张图,我们可以明确知道2000年至2005年中国能源消耗量和人口的发展趋势呈现相反的方向。在能获得能源数据的最近一年——2014年,中国核心人口仍按照每年逾1000万的数量增长。尽管债务大规模增加,但是能源消耗量却停滞不前。今年中国核心人口将仅增加260万,之后将陷入较长的收缩期。
图8 :黄色柱线:25-54岁总人口; 蓝线:能源消耗量
然而世界将受到中国资本错配的影响。图9显示了1990年至2014年中国每年能源消耗量和除中国外世界其他地区的每年能源消耗量情况。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图9 :蓝柱:除中国以外的全球能源消费;红柱:中国年消费总量
2000年至2011年,中国是55%世界能源消耗增量的原因所在,但奇怪的是,2012年至2014年尽管中国消耗能源量增长率暴跌,其占全球消耗能源量增长率的比例却增至近65%。简单来说,没有了中国的增长,世界也无增长可言。随着核心人口量暴跌,中国能源消耗量将大幅下滑。
图10展现了中国每年核心人口变化情况、石油消耗量不断增加以及债务螺旋增长,这一越轨局面需要蛮力才能恢复正常。
图10:蓝柱:年核心人口数量黑线:总石油消耗量;红柱:总债务
印度
印度消耗全球4.5%的能源,但奇怪的是2012年至2014年印度能源消耗量减少了7%,这就像它被拖入了中国信贷超新星的引力场中。
图11:黄线:核心人口蓝线:总能源消耗量
欧亚大陆
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欧亚大陆消耗全球8%的能源。它的人口增长率大概是全球最低的,但是能源消耗总量自1980年以来居然没有变化。
中南美洲
中部和南部美洲消耗全球5.5%的能源,该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也在迅速放缓。巴西的核心人口数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顶峰,之后开始长期下滑。
非洲
至于全球人口增长的中心地——非洲,该大陆消耗全球3%的能源,较1980年的2%有所增加,但是自1980年以来其能源消耗量增长率还不到中国的一半。不幸的是,就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来看,非洲无足轻重。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