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傅成玉:清洁化入手提高传统能源能效 实现GDP翻番不增能耗

   2016-12-26 央广网
45
核心提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在近日举行的《能源:国际视野下的跨界对话》论坛上表示,中国不缺能源,中国最大的能源来自于能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在近日举行的《能源:国际视野下的跨界对话》论坛上表示,中国不缺能源,中国最大的能源来自于能效的提高,能源的节约。我们从清洁化入手,把传统能源能效提高,我们就可以实现GDP翻番不增加能源消耗。

傅成玉表示,工业革命意味着能源的大量消耗,意味着环境的污染,所以中国很不幸,没逃出这规律。所以我们经历的这一轮新的工业化,一样是能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

“上一轮整个发达国家是将近11亿人口,他们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耗了世界能源的60%,花了200多年时间,时间长,能量消耗很大,但是看看中国,中国13亿人,超过那一轮的人口,我们用了多长时间呢?我们工业化现在要完成了。”傅成玉说,我们从建国初期就涉及到工业化问题,但是我们集中真正大规模工业化也就20多年时间。所以如果我们按照世界工业化走的话,你想有多少个地球能够用我们用呢?他们消耗了60%,11亿人口,我们13亿,再来60%,恐怕不行。再加上现在气候变化也不允许你这样,我们自己的环境污染这么严重,我们自己的健康也不允许我们这样。

也正因此,早在十六大的时候,中央就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傅成玉认为,非常遗憾,我们没做到。同时,不包括中国在内,还有30亿人口在搞工业化,由此可知,未来对能源的需求将非常迫切。此外,到2050年,全球要新增人口20亿。这20亿吃喝拉撒睡都需要能源。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站在全球看,未来能源需求总量只能增加,不会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环境保护问题,中国又不能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这是个矛盾。在这个过程当中,新的能源革命来自于什么?傅成玉说,这来自于能源消费革命和供给侧生产方式革命。消费革命,我们消耗了世界将近32%的能源,只产生了13.4%的GDP,我们能源浪费非常大,浪费在哪里?第一是生产端,能源生产方式落后,能源生产效率低。第二是能源转化效率低,包括从煤到电,再到热,能源转化效率低。第三是能源使用效率更低。从这三个方面来看,我们的潜力非常大,我们的能源强度,中国平均每万元GDP产值大概4.1吨标煤,世界平均是1.7,所以我们是相当于美国的2.2倍,日本的2.9倍,欧盟的3.3倍,即使我们经济结构使我们第三产业少一点,但是也超过50%了,但是不至于这么高。

“中国真正的能源革命,第一要从技术上解决消费端的分布式能源,我们浪费特别大,现在是电是电,水是水,热是热,气是气。能源是个体系,我们需要技术把这些能源变成一个能源网,热也好,冷也好,是能源表示形式,所以我们现在在消费端,加上用户。现在我们这个屋里用着电,但是我们又产生很多热,包括电器,如果我们技术到一定程度,都可以把它用来再发电。再一个就是转换系统和生产系统,咱们国家技术进步都非常快,”傅成玉说,特别是清洁煤技术,清洁煤技术现在的发电已经到了可以跟天然气发电比,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节能潜力非常大,能效提高的潜力非常大,我们不需要非得要搞别人搞的东西,只要把煤净化了,能效提高了,我们就能够GDP翻番不增加能源消耗。

傅成玉提醒,清洁能源民企做得最好,发展最快,但是我们要防止像风电、太阳能,不要一说就大规模上,然后再弃电。本来是新的能源,我们搞过剩了,老百姓又没得好处,这是我们在管理上需要做的。我觉得现在是国有和民营两端配合,因为传统能源上是国企为主,新能源上是民企为主,这两端要共同发力,传统能源也要清洁化。现在中国的问题就是我们不是没制度,没法律,是执法不严,甚至是地方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高污染、高排放的还在生产,这对大家都是伤害。

傅成玉强调,中国不缺能源,中国最大能源来自于能效的提高,能源的节约。我们从清洁化入手,把传统能源能效提高,我们可以GDP翻番不增加能源消耗。

《能源:国际视野下的跨界对话》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办、《新能源经贸观察》杂志社承办。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