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从油气资源来看,就可看到‘一带一路’沿线能源供需两旺,却又无法实现区内供需平衡。这就给欧洲、东亚的资本与技术同欧亚、西亚地区的能源资源紧密结合留出了巨大的空间。”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既有俄罗斯、中亚、西亚等全球重要能源资源产区,也有东亚、南亚、欧洲等世界重要能源消费地区;区内深化能源资源产能合作的潜力巨大。
在石油产能合作方面,从供需角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地区2015年年底探明石油总储量为9913亿桶,全球占比达到58.9%。其中,中东地区2015年年底探明储量为8035亿桶,全球占比达到47.3%。“一带一路”沿线地区2015年日均石油产量达到5590.7万桶,全球占比达到50.9%。其中,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俄罗斯等国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其石油储量的全球占比达到52.7%,产量的全球占比达到43.6%,对于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和供需稳定、价格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2015年石油消费总量27.88亿吨,全球占比达到64.4%。从消费端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石油消费的全球占比达到54.6%,天然气消费的全球占比达到48.9%。而中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则是全球最重要的石油消费市场。区域各国2015年石油消费总量为8.62亿吨,全球占比达19.9%;中国消费量达5.6亿吨,全球占比达到12.9%。
从贸易角度看,中、印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石油战略买家,其石油需求还在逐渐攀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最大推动因素: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将会增长700万桶/日,至2035年达到1800万桶/日,超过美国的需求(减少200万桶/日,至2035年为1700万桶/日)。印度是第二大推动因素:未来20年,其消费增量超过400万桶/日,至2035年,印度将超过中国,成为需求增量的最大来源。区内石油贸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石油生产国的市场安全和消费国的供给安全,从而改善国际油气供需面。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天然气合作的潜力体现在勘探开发、贸易、定价、管道运营安全、海上运输安全、产业链一体化等诸多方面。当前,俄罗斯及中亚、西亚天然气生产国面临扩大产能资本不足、深海与极寒地区难采天然气开发技术落后等挑战。俄罗斯能源和金融产业面临西方严厉制裁,资本外流严重,其替代天然气田开发资金非常匮乏。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经济及财政对能源资源出口的依赖度居高,但中亚各国近年来经济疲弱,扩大天然气产能面临资本不足的严重问题。西亚国家资本相对充裕,但油价下跌对其影响巨大。尽管全球天然气需求走高,但短期内扩大产能亦面临资金缺口。相对而言,中国、印度及欧洲国家资本充裕、技术成熟,且都急切盼望实现天然气进口多元化,投资天然气上游资源及产业的愿望较强。
同石油资源一样,天然气产业链一体化合作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产能的重要生长点。中俄共同开发亚马尔气田,利用相关天然气资源在天津炼化厂开展下游产业合作,成为地区天然气上下游产业合作的范例。产业链一体化合作,有利于消费国获得份额油气,稳定供应与价格,也有利于生产国稳定市场份额,获得长期受益。通过产业链一体化合作,资源国、过境国、消费国将绑定共同利益,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能源安全,天然气开采和运输产能也将进一步放大。
在新能源产能方面,近年来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使风、光、水、核、地热、潮汐、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至2035年将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据25%左右的比例。在技术进步、实践探索以及规模经济的共同作用下,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在未来20年内将大幅下降。太阳能电池和风电都遵循非常成熟的学习曲线,其成本随着产量增长而迅速下降。即使没有补贴并记入并网成本,最佳地点的陆地风电也日益能够与新的常规化石燃料电厂竞争。太阳能光伏已经在日益增多的专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除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之外,新能源消费量攀升的动力也源自温室气体减排带来的压力、各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需求等因素。而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消费增量的主要来源则在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各国。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电力产能增量来源地,核电项目重启后亦获得巨额投资。中国新能源技术成熟,资本充裕,在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新能源技术投资及推广将在未来数年保持高速增长。欧洲国家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事务中扮演全球领袖角色,其新能源应用与技术开发投资甚巨。中亚、西亚油气资源国正在积极调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扩大风、光、水、核占比,一方面置换出更多的油气资源以供出口,另一方面也可实现低碳减排和环境保护目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投资与产能合作不仅前景可期,也将扩大全球技术可及能源总量,助力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
“一带一路”建设还将重构能源经济价值观。
首先,“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为世界能源经济提供了新的义利观。崇尚道义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良传统;中国外交一贯坚持依照事情本身是非曲直对国际事务独立做出判断。“一带一路”各国能源合作中,我国一贯坚持在不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多照顾中小国家利益诉求。赢得广泛信任,方促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不断进展。通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帮助沿线国家完善能源基础设施、拓展互联互通能力,并逐步与之达成一系列物贸、服贸、金融合作意向。尤其要精准对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在交通、农业、科技、融资等诸多领域推动各国进步,充分展示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周边的诚意。
其次,“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播撒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能源安全观。“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当中,中国坚持统筹考虑出口国市场安全与消费国进口安全、能源安全与整体安全、短期安全与持久安全等关系,在合作中巩固各国能源安全。这也将对推动建立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能源治理机制有所助益。
再次,新能源技术开发应用为低碳绿色发展奠定技术基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坚持绿色低碳理念,推动其成为重要国际能源秩序价值观。伴随着近4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愈发承受着沉重的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的压力;印度、东南亚、中东国家同样面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繁重任务;欧洲国家化石能源应用技术已近成熟,大力提高新能源消费占比是其持续减排的重要路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欧洲新能源技术先进、中国新能源投资巨大,且都为新能源应用提供巨额政府补贴,帮助新能源企业与低成本的传统化石能源开展竞争,稳定市场份额。这说明在中国和欧洲国家中,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逐步取代片面强调化石能源可获得性、低成本等观念,成为能源应用新价值观。
杨晨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