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价格的持续低迷,令“三桶油”日赚数亿的日子恐难再现。昨日,中石化发布2016年上半年业绩公告称,公司实现营业额8568亿元,同比下降16.2%,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99亿元,同比下降逾两成。这是“三桶油”中最后一个发布2016年半年报的企业。另外“两桶油”中的中石油上半年仅赚5亿元,创十年来最惨上半年业绩。中海油则最惨,净亏损77亿元。业内认为,“三桶油”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油价在低位震荡,未来油价恐很难回到高位,“三桶油”日赚数亿的日子恐一去不返。
一个比一个差
中石化在报告中称,上半年中石化实现了192.5亿元的利润,同比下降21.3%,这已经是2015、2016年连续两年上半年利润下滑。
当然,还有比中石化更惨的,中石油上半年交出十年来的最差半年业绩,仅赚5亿元,同比大降98%,净利润率为0.0718%。这也是十年来中石油上半年净利润首次低于百亿元。
当然,这“两桶油”并不是最惨的,中海油由于油价大幅度下跌,油气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上半年油气销售收入551亿元,同比下降28.5%;净亏损77亿元,去年同期净利润为147亿元。
“三桶油”在公告中都提到,业绩下滑主要归因于国际原油价格低位震荡。但对每个企业的冲击并不同。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由于中石化主要从事石油炼化和成品的销售,成品油价格可以根据油价进行调整,所以中石化还是能够实现盈利,但是中石油则受油价下降影响较大,出现利润大幅下滑。
当然,在整体的指标中也不乏亮点。中石化非油品交易额达185亿元,同比增长43%。中石油上半年,销售板块实现经营利润46.09亿元,比2015年上半年的27.83亿元增长65.6%。
罪在油价下跌
回顾2016年上半年的原油价格走势,1-2月,原油价格持续下跌;3-6月呈现了整体上涨的趋势。
中石油主要业务集中在石油产业链的上游,受到的冲击最大,其中以勘探和生产板块受到的冲击为最。
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石油勘探与生产板块营业额为1824.8亿元,比2015年上半年的2458.78亿元降低25.8%。2016年上半年,中石油平均实现原油价格为33.09美元/桶,比2015年上半年的52.1美元/桶降低36.5%。该板块亏损24.19亿元。
除了石油勘探板块,天然气价格下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石油销售进口中亚天然气184.34亿立方米,亏损37.15亿元;销售进口LNG27.64亿立方米,亏损29.21亿元;销售进口缅甸天然气19.66亿立方米,亏损26.96亿元,合计亏损达93.32亿元。
林伯强表示,2015年底,国家调整了非居民用天然气的价格,下调幅度为0.7元/立方米,导致手中仍然握有此前进口高价天然气的中石油、中海油承担价格倒挂的损失,损失超过百亿元。
业绩最惨的中海油,巨亏的原因是上半年的资产减值及跌价准备高达103.9亿元。
资产减值是指由于固定资产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将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中海油资产减值主要原因是由于收购的优尼科的资产组合中,油砂资产占了该公司储量中的60%。与页岩气、页岩油等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相比,油砂的开采难度和成本都更高。
“三桶油”中的中石化业绩虽好,但也难逃下滑的命运。中石化将之归因于原油价格大幅下降,上游板块营业利润同比亏损加大。公告显示,中石化的原油平均实现销售价格为1539元/吨,同比降低28.3%;天然气平均实现销售价格为1275元/千立方米,同比降低19.8%。
好日子难再现
“三桶油”最风光的时候在2012年。当年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112元,中石油净利润为1153.26亿元,中石化净利润为634.96亿元,中海油净利润为636.91亿元。初略计算,“三桶油”每天净赚6.63亿元。其中中石油日赚3.15亿元,中石化日赚1.74亿元,中海油日赚1.74亿元。
不过,那样风光的日子估计很难再现了。
摩根士丹利将长期油价预期由每桶60美元上调至80美元。分析师称,供需再平衡的确为原油价格在未来12-18个月反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林伯强也认为,下半年原油价格可能会回到每桶50美元的水平,这样“三桶油”的利润就可以保证。但要达到100元的水平,离得还很远。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50美元是原油价格的一道坎,跨过去了油价将面临更多的压力。油价继续涨到50美元,高效的页岩油生产商再度增产将变得有利可图,页岩油大佬们就会全力加速生产。
当然还有更悲观的观点。经济学家A.Gary Shilling认为,国际油价可能暴跌至10-20美元/桶。他分析从供应的角度分析称,供应方面,伊朗重回油市,其石油产量目标是在2020年前翻倍,至600万桶/日。利比亚也可能重新提高石油产量。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持续生产更多石油。而在需求方面基本面依然疲软。
“总之,不管未来油价走势如何,‘三桶油’都很难再现那种日赚数亿的风采。”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