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推动能源革命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6-08-31 国际石油经济
42
核心提示:推动能源革命,为社会提供清洁、高效、智能且低成本的普遍能源服务,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基本条件。曾经高企的

推动能源革命,为社会提供清洁、高效、智能且低成本的普遍能源服务,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基本条件。曾经高企的石油价格推动了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革命性进步,在美国产生了页岩气革命,页岩油产量也迅速增长。这一革命性的突破,使得石油价格以及整体能源价格普遍下降。在这一新的能源价格形势下,能源企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可用于增加资源储量与供给能力的投资能力下降。然而,较低的能源价格,也促使能源企业更加致力于降低单位能源生产成本,或者在较低价格下致力于提高产量,以此来缓解财务压力。总体而言,社会和产业追求能源革命的动力不会消失,但是,在新的价格形势下,如何推动能源革命,包括供给侧革命与需求侧革命,如何利用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的变革来推动能源革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1 能源革命:主要要求与主要内容

中国在1949年之后走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大多数国家的能源发展道路,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中国在供给侧建立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给结构,同时在需求侧形成了以工业需求为主的能源需求结构。2015年,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仍高达64%,工业需求占能源消费的69.4%(2014年数据)。因此,在中国推动能源革命,实现向清洁能源的转换,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服务综合成本,并以此推动经济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中国承担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国责任的一部分。

1.1能源革命的主要要求

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最优化的能源系统,这个系统应达到以下主要要求。

1.1.1具备普遍服务的能力

能源系统必须有足够大的规模、足够低的成本与价格、覆盖全体居民的网络输送能力,使得分布在世界任何角落的所有人口,哪怕是在边远的沙漠、海岛,甚至南极科考站,都能够享受到能源服务所带来的现代生活。

1.1.2安全稳定

能源系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组织,甚至每一个经济活动,因此,安全稳定成为最基本的要求。

1.1.3环境友好

能源生产与消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清洁的、无害的。它的排放应该处于自然系统能够自净的范围之内,不能对地质、水资源、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

1.1.4智能化

智能化的能源服务是对能源革命更新更高的需求,包括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的要求。在供给侧,由于能源系统可能面对各种各样的扰动和波动,例如风电的波动性、水电的季节波动性、局部电源的生产事故等,因此要求整个能源系统能够自动化、智能化地应对这些扰动和波动;在需求侧,能源系统能够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性,自动改变服务模式,提高能源服务效率,实现节能与舒适的双重目标,例如智能楼宇系统、智能家电等。

1.1.5自由、开放,社会友好

能源系统具有自然垄断的属性与动力,可通过各种规制措施促使它形成一个自由、开放的市场,并且其行为是社会友好的,应避免垄断行为带来的效率低下与供给不足。能源的上游生产领域、中游的输配领域、下游的分销领域,都应该实现开放与有规制的自由准入,并进一步推动能源革命进程。在个别暂时需要集中的领域,也要实行充分的规制与信息公开。

只要符合上述原则,就是一个优化的能源系统。不必去追究它是化石能源还是非化石能源,但必须符合环境友好、安全稳定、智能、经济的要求,并能一直提供我们所需要的服务。能源革命的本质是,消费者能够在不同的供给来源与方式、不同的消费结构与模式、不同的技术路径之间实现更为多样、自由的能源选择,可选择的能源组合既相互补充又充分竞争。这样的能源体系才更为安全,让人们能够无障碍地享受现代能源体系所带来的便利与自由。可以说,能源革命的基础就是为社会提供充分的能源选择。

1.2能源革命的主要内容

能源革命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革命,而是以技术革命为推动力的全面变革,涉及能源供给、能源消费以及能源市场与管理体制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同时,能源革命需要市场机制的激励与推动。

1.2.1供给革命

能源供给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更为安全、高效、经济、清洁和低碳,以及供给更加灵活多样、更能提供普遍服务的能源生产与输送体系。

对中国来说,能源供给革命要建立多元供应体系。在2014年6月13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立足国内多元供应保安全,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着力发展非煤能源,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同步加强能源输配网络和储备设施建设。

1.2.2消费革命

能源消费革命的目的是提高能源消费利用过程中的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费水平,提高绿色能源消费比重,同时能够享有更加自由、更加廉价的能源服务。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更需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的能源消费。中国要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有效落实节能优先方针,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调整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城镇化节能,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

1.2.3技术革命

能源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方向是实现更加高效、清洁、灵活、安全的能源生产方式。中国推动能源技术革命的目的还包括带动产业升级。

中国能源技术革命要立足国情,紧跟国际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分类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同其他领域高新技术紧密结合,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中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1.2.4体制革命

能源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能源体制革命的目标是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转变政府对能源的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体系。

1.2.5国际合作

通过加强与能源出口国、能源进口国、能源过境国的合作,可以有效地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降低能源综合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整体效率。

本文将主要讨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能源革命及其措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国际合作等将分别体现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能源革命之中。

2 能源选择:成本与环保压力下的能源转换

回顾历史,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有一个明显的能源转换过程,石油和煤炭的比例下降,而天然气与核能的比例上升。煤炭比例的下降,来自社会对能源清洁化的需求;石油比例的下降,则是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这些国家努力摆脱对中东石油的依赖。

2.1全球能源发展新趋势

2000年之后,全球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出现逆势上升。1999年煤炭所占比例为25.1%,2011年达到最高值30.5%。2011年之后,煤炭所占比例再次开始下降,2015年下降到29.2%。这一变化主要是来自中国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在2000年之后高速增长,贡献了世界煤炭需求上升的主要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世界煤炭需求的增长速度已经慢下来。可以预期,未来世界能源需求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将进一步下降。但是,世界能源结构向非煤能源的转换过程仍然存在一个变数——印度对能源和煤炭的需求近期出现了较快的增长。2011年以来,世界能源需求增速趋缓。作为世界能源需求增长发动机的中国,能源需求增速从2011年的8.06%下降到2015年的1.47%;全球能源需求增速从2010年的5.03%下降到2015年的0.97%。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的例外是印度,印度的能源需求在2011-2015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年均为5.26%,显示出印度经济比较强劲的增长。同期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保持了接近于零增长的趋势,其中经合组织国家的年均增速为0.33%,美国为0.58%,欧盟年均下降0.58%,6年中仅有2010年和2015年为正增长。

较高的石油价格,一方面具有降低能源结构中的石油所占比例的作用,另一方面会提升煤炭的经济性。高油价在中国和印度导致了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的提高,而在经合组织国家则导致了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的上升,这是因为经合组织国家历史上大多经历过大量利用煤炭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可见,如果单纯由市场做出选择,较高油价对于世界能源结构向更清洁方向发展的作用以及转向可再生能源的作用都是不确定的。如果不能在环境规制和提高非煤能源经济性方面做出努力,清洁能源革命的目标未必能够实现。

2.2短期内国际油价将维持较低水平

2015年,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疲弱乏力,增长速度放缓,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速进一步回落。世界工业生产低速增长,贸易持续低迷,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在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乏力和美元升值的大背景下,未来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有限,短期内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从供求关系看,市场没有出现供应量或者消费量大幅度上涨的基本面变化,供给能力的增长仍然快于消费的增长。2015年,世界石油和其他液体燃料的供给为114873万桶/日,高出消费量(112448万桶/日),供应富余约2.16%,远高于2014年的0.87%,供大于求的局面甚至有所加剧,这是2015年石油价格继续下跌的市场基本面。

随着国际油价持续下跌,经合组织国家和俄罗斯等非欧佩克(石油输出口国组织)国家开始讨论如何应对,但各方很难达成一致的约束性产量意见。影响油价前景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伊朗,2015年7月,伊朗与六大国就核问题达成协议,持续多年的对伊朗制裁开始解禁。由于多年制裁造成生产设施落后,伊朗因素对全球石油供给的增量并不会立即表现出来,然而从长期来看,对油价毫无疑问是一个压制力量。

另外,目前美国经济形势明显好于其他经济体,导致美元汇率升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价格出现下跌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随着美元进一步升值,石油价格保持在低价位是可以预见的。

在低油价下,推动能源革命不应靠提高石油价格,而应该通过机制创新与技术进步,让清洁能源有更好的经济性。只有在经济性上有充分的提高,各种替代能源才会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3 借力“一带一路”,推动亚太地区的能源合作

利用国际优质能源资源,有利于中国推动国内的能源市场化改革和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世界能源出口国、进口国、跨境国的合作,有利于维护区域的和平与稳定,推动周边地区与世界的融合发展。

3.1亚太地区能源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页岩气革命之后,国际能源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增长的油气产量使美国从全球最大的油气进口国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油气生产国之一,这一转变正在重塑能源贸易流向和与之相关的地缘政治格局。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的持续下降,提高了其他能源进口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可获取量。

亚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地区,世界主要能源供给者也都瞄准了亚太市场,东亚地区更是主要的能源买方。亚洲是世界能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石油、天然气、煤炭进口的主要来源地。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油气消费市场,中国的能源需求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逐年提高,中国市场是俄罗斯、中东和非洲产油国的竞争对象,在美国原油出口解禁之后,中国也成为美国石油的买家。中国对煤炭和天然气也都有很大的进口需求。

虽然中国的能源资源并不丰富,但巨大的市场可以成为中国的优势,中国可以利用世界范围内的优质资源,实现自身能源供给与消费结构的优化,降低综合能源成本,实现绿色能源,保护国内资源与环境,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亚洲和中国在全球能源价格上的话语权不足,导致亚洲的能源成本明显高于欧美地区。

“一带一路”是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发展机遇。发展亚太能源合作机制,推动亚太能源市场的一体化,增强亚太地区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对于提高中国能源安全保障,降低能源成本,推动能源生产革命、消费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中国能源对外合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2推动亚太天然气市场一体化

全球天然气长期供应潜力巨大,未来价格将保持较低水平。目前,澳大利亚、俄罗斯、挪威、卡塔尔、伊朗甚至美国都已经或正在建设天然气产能(包括LNG),欧洲也有可能发展页岩气,未来国际市场天然气供应充足。天然气价格与石油价格脱钩的趋势日益明显,未来甚至会低于煤炭价格。

借助天然气输配网络建设,天然气可以像电力网络那样连接到各地,为城乡提供清洁、高效、相对廉价的优质能源。转向天然气的能源转换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建设连接进口来源、覆盖全国城乡的天然气管输网络,将使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居民生活质量和能源安全得到显著改善。

东亚地区在中国市场的带动下,有形成一体化天然气市场的潜力。这里天然气资源丰富,有充裕的管道天然气和LNG供给保障,将是未来天然气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通过天然气市场一体化,有利于推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形成。为促进东亚地区天然气市场的一体化进程,中国需要在这一领域实施实质性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的天然气供给,既可以通过开发国内常规天然气资源和各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例如煤层气、致密气、页岩气、酸气等,也可以利用进口资源。从进口渠道看,既可以通过跨境管道进口天然气,也可以通过海上进口LNG。

3.3重点推动东亚、东南亚建立天然气交易和定价中心

东北亚地区是全球天然气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天然气通过陆上管线与海上LNG进口,但是这一地区没有一个天然气交易中心,天然气价格依赖于其他定价机制。中俄签署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协议,为改变这一状况提供了契机。目前,中国除了国内生产的天然气,还从中亚和俄罗斯进口管道气,以及来自东南亚、澳大利亚、西亚地区的进口LNG。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主要的能源消费区,却没有形成统一的天然气价格,也没有对进口天然气的定价权。不过2009年以来,全球天然气供应过剩导致美国、欧洲和亚太三大天然气市场价格互动。目前,东北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统一的天然气管网正在建设和完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已经具备建立天然气交易和定价中心的条件。

建设东亚、东南亚天然气交易与定价中心,是解决地区天然气市场多年来供求关系不稳的关键。这一天然气定价中心不是一个地理中心,而是一个由交割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组成的多中心虚拟网络。大连、唐山、天津、上海、广州、基隆、新加坡都可以建设为交割中心,新加坡、香港、上海、基隆、釜山等都拥有较好的建设金融结算中心的条件。

建设东亚和东南亚天然气定价中心,前提是建设统一的天然气管网,核心是完善市场竞争,需要分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首先,需要完善东北亚、中亚、西亚、东南亚天然气管网,形成互联互通的、统一的市场。可借鉴欧美天然气储备库建设经验,完善天然气储备库的建设,实施管输分离、独立运营的管理办法,调节市场终端价格和井口价格。

第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尤其是上游生产领域参与竞争,加强天然气资源上、中、下游企业的竞争性。

第三,设计和发展天然气金融衍生品,加快天然气现货、期货贸易的电子交易和实货交易平台建设,设计天然气现货和期货产品及合约,发挥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为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天然气基准价格打牢基础。

第四,培育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报价和指数机构,建立天然气市场的报价体系,为天然气贸易商签订合同提供定价依据。探索天然气价格与其他可替代能源和竞争性能源的比价关系,引导天然气资源合理配置,推动与其他能源的合理竞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