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济南一区域推出的“集中供冷”模式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从今年开始,济南中央商务区(CBD)片区开始试运行集中供冷模式,目前已覆盖了片区内办公楼、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公建用户近21万平方米,整个项目采用同一套市政管网,冬天进行供暖、夏季供冷。这一制冷模式已于7月初开始试行。
“我们机构测算整个项目供冷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以后,每年可以减少大约1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相当于1万户家庭夏季一年空调制冷所产生的碳排放。”济南能源集团所属济南能投集团山东睿冠电能热力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崔玥在接受济南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商业建筑群、大学校园已经陆续使用区域供冷方式,如法国的拉德芳斯CBD。目前,深圳前海、广州大学城、北京中关村等商业区也开始使用集中供冷模式。
然而,伴随着区域集中供冷模式的推广落地,学术界对这种模式争论一直不断。
曾参与前期集中供冷方案论证的同圆设计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最近几天接到多个电话向他咨询集中供冷技术的利与弊;多位建筑设计院专家也在疑惑,为什么突然有那么多人问起“集中供冷”话题。
“实际上,国内很多采用区域集中供冷的项目运行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参与过区域供冷项目方案论证或实践的多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房地产报记者,集中供冷模式并非适合所有用能场景,综合来看还是更适合在城市CBD中心、空调冷负荷密度大的城市街区运营。
同济大学教授龙惟定表示,目前国外在推第五代区域供冷供热系统,这是一种既集中又分散的模式。另外,目前欧洲提出了“能源即服务”理念,这是对当下减碳、天然气能源危机、建筑舒适品质等各种因素权衡后的能源理念,在这种理念影响下,城市区域供冷供暖模式也许不再是绝对的集中或分散。
━━━━
“集中供冷”来了?
区域集中供冷通过集中设置冷站来代替分散式的制冷机房,选用高效率的制冷机组代替分散式的小机组,选用高效的大型冷却塔代替分散式小冷却塔,解决了设施占地问题,成为建设集约型城市的加分项。
对于济南中央商务区(CBD)片区开始试运行集中供冷模式,龙惟定表示,“济南CBD建筑群类型适合区域供冷模式。”
龙惟定表示,国内外对集中供冷适合的场合有一些指标要求,一是建筑密度高,如城市CBD中心;二是对空调供冷需求密度大,常年需要稳定供冷;三是建筑群中拥有不同功能的建筑,比如商场、酒店、办公、公寓等,用能时间不同,可以将负荷拉平;四是周边有自然资源可以利用最好,比如带辅助冷热源的海洋水等。
“分析实际运行数据表明,对于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集中供冷的建设及使用成本低于楼宇单独配置空调机组的成本;对于一般商业建筑,两者建设及使用成本相当。”同圆设计集团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对于高建筑密度、高用冷需求的建筑群,集中供冷由于采用大型先进高效的冷水机组,其制冷能效远高于普通空调,同时考虑不同建筑错峰需求,总装机容量及使用成本低于每个楼宇单独配置空调系统。但对于低密度商业建筑或用能需求不规律的区域,楼宇独立空调系统相对灵活,其建设及使用成本一般也低于集中供冷。
集中供冷整体能效水平偏低?
来自北京暖通空调界一位资深工程师告诉记者,目前行业内制冷成本比制热要高很多(能源成本5倍以上),所以对损耗的敏感度很高,恰恰输送冷媒比输送热媒更易产生输配损耗(因为有冷凝结露问题),加上建筑对供冷的需求不同于供热,多数时候是间歇的(供热需求是连续的),需求的不稳定性更加剧输配损耗。
目前集中供热模式,从出水到末端温差很大,从热电厂或者换热站出水的温度在70度以上,到了用户末端回收在20多度,有接近几十度温差,因此热量损耗整体影响不大。供冷水温温差则不超过10度,因此,管道输送过程中损耗之后,冷水温度几乎无法满足要求。
“曾参与过广州一个项目,经过方案论证后得出结论是不适合区域供冷,最后选择了分布式能源站。”来自西安的一位绿色建筑咨询人士表示,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区域供冷冷水温差太小,耗电输冷比太高,导致水泵能耗过大,整体能效水平低。
“为什么很多集中供冷项目效果不理想,其实并不是技术方面先天不足,目前集中供冷技术在日本用的也比较多。”龙惟定说,也有设计理念问题。
据他介绍,目前很多集中供冷项目能源规划基本是按照电力系统设计。电力系统以可靠性和安全为主,能够覆盖区域最大负荷,比如区域内有大学、医院、商场,就将3类建筑最大用能负荷叠加起来。目前集中供冷项目能源规划也是按此模式,最多最后将所有负荷乘以一个0.7或者0.8的使用系数。“这样算法过于粗放,远远不是实际情况,本来很多建筑用冷都不是满负荷的,用能时间也不同,造成最后管道效率很低。”
目前学术界反对集中供冷的专家,正是认为该种模式能源效率低、效益差,并不具备大规模、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条件。
━━━━
能源效率PK费用
与学术界关注能源效率相比,用户则更关注“能享受到更多舒适且不多花钱”。网上评论普遍表示,要是没有比家用空调降低多少成本,就没有必要;有人表示,自己所在的小区就是采用集中供冷模式,夏季制冷费大概是2200元,平均每月500元,费用有些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前些年因为“冷量能源费比较贵”,在南方一个集中供冷项目中,还发生过用户单位集体偷冷量事件,用户还装了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冷量使用,甚至直接停用。
根据媒体报道,目前济南CBD的供冷费结算采用挂表计量方式,按冷量结算,用户使用才会产生费用,不实用无任何费用产生。项目运营方表示后期也将针对高端住宅用户推出集中供冷服务,考虑到居民用户用冷的舒适性和节约性,将会采用按面积收费或者挂表计量按冷量收费两种形式。
龙惟定提到,其实适合集中供冷的项目还有一个潜在条件,就是对舒适品质有要求的用户,对费用相对不是很敏感。
他介绍,上海一个采用区域集中供冷的高端产业园项目,入驻了微软、腾讯等“大厂”,希望给员工提供一个高舒适度的环境品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园区的“取冷费”是算到物业费中,每平方米物业费用提取2美元能源费,这个费用覆盖能源成本绰绰有余,所以园区集中供冷项目经济效益很好,至于能源效率则是运营方考虑的事情。
另外,龙惟定还介绍了上海一个采用集中供冷的住宅项目,据其中住户反馈,到家可以开启空调,并且不用负责维修清洗,整个夏季取冷费大概在1000多元左右,跟分体空调差不多。“住户觉得这个价格可以接受,生活品质得到提高,并且很省心。”
“从节能和能源效率来讲,上述两个项目可能并不高;但从生活品质和服务角度来讲,用户还是比较满意的。”龙惟定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