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8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的“碳中和与未来能源”第三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
2020年9月最高层提出“30•60”碳目标,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全球正式场合提出的碳中和计划时间表,同时也是为我国能源革命设定的总体时间表。
目前中国的碳市场尚未建立起来,站在资本的角度,能源行业与企业如何运作,已逐渐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
7月8日下午,围绕能源领域的资本投资,大会展开了题为《碳中和赛道的投资逻辑与机遇》的圆桌对话。在对话中,国家开发银行行业一部高级专家陈孙蛟,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山东绿色发展基金负责人易岐筠,中石化资本董事总经理孙荣涛和协鑫能源集团总经济师徐庭阳等嘉宾作了精彩发言。
与会专家认为,未来伴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推进,将撬动规模庞大的绿色低碳产业投资,也将带来相关领域的长足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经验介绍
国家开发银行行业一部高级专家陈孙蛟:从去年9月习主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以来,开发银行非常重视,成立了以行长为首的“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所有业务相关的厅局和部门都纳入这个领导小组。另外,我们组织一个班子,从信贷结构方面研究“碳达峰碳中和”问题,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从项目开发评审角度讲,我们要求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项目开发的内容和评价过程之中。
应用方面,我们从以下几个维度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第一方面,从总行方面,制定信贷政策,加强和央企间的合作,共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第二方面,分行和地方政府一起合作,规划本地区“碳达峰碳中和”信贷规划,或者叫融资规划。
第三方面,我们自己内部发出一个助力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的倡议,号召全体员工从自身做起,能够做到低碳生活、低碳出行。
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山东绿色发展基金负责人易岐筠表示(仅代表个人观点):从去年9月份习主席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后,中金公司做了很多内部论坛,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对各行各业做了很多细致梳理,目前更重要的是提出大致方向、路线图。
从公司层面来讲,目前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已经开始进行,但现在缺一个总的路线图和目标,这件事情只有等中央说了人们才会相信,所以我们的宣传非常重要。我自己在做投资的过程中有一个最大的体会,这件事情要考虑二十年、三十年,我们是一起在为一个目标而努力,不是竞争关系,像碳中和基金、绿色基金等等,多多益善,所以首先要有目标。二是需要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自己所能,一起来想办法。
中石化资本董事总经理孙荣涛表示:针对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这个“双碳”目标,我对集团层面以及中石化资本有限公司所提出的目标和一些行动、公开信息进行简单总结。
中石化集团提出碳中和要早于习主席提出的2060年目标十年,2050年做到碳中和,早于国家的2030做到碳达峰;“十四五”初期有几个比较关键的数字,中石化也做出了规划,其中我们要在“十四五”期间新建1000座加氢站,新建5000座充换电站,新建7000座分布式光伏电站,我觉得这些数字是比较明确地在支持“双碳”目标。
从中石化资本公司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投资领域聚焦在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都是紧密和支撑“双碳”目标的。
协鑫能源集团总经济师徐庭阳表示:移动能源换电对协鑫能科来说是今年的一个重大战略调整,因为面对能源革命和汽车革命的巨大风口已经来临,这个赛道非常紧张激烈,但是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能源革命给能科带来的契机。
电能在交通领域的消费比重逐年提升。我们在充换电领域,在今年3月份向全球进行了发布,协鑫将联手中金,设立碳中和的百亿基金,首期40亿,共同推动绿色出行和移动能源生态,我们的商业模式首先是出租车和网约车,包括重卡,这是我们目前为止主要的产品,未来将进入C端的私家车。目前换电模式以载电电池服务商业模式为主,也就是离线式换电。我们采用集中充电,统一配送,分布换电的模式,一卡通的模式,来降低换电的运营成本,构建一个源、网、荷、储的能源系统,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电力成本和绿电的使用。
在构建换电智能数据运营应用体现里面,支撑业务高效智慧AI运营,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用户、司机、车辆,包括站点端,包括电池端,所有全过程全方位全数据化的大数据管理,实行平台化,打造我们的生态平衡。
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挑战
徐庭阳:“碳达峰、碳中和”在终端市场的应用,在所有的产业里面,它实际上是系统工程。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富煤、贫油的现状,如果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那么要依赖于风电、光伏和未来的氢能,这些方面除了技术上要加快迭代以外,还要进行终端市场的时间场景的应用和落地。
政策的支持有时是个号召力,资金的支持是推动力,但是我们真正的商业市场、商业属性要真正应用下来,要有一定的执行力。所以从技术研发和迭代来说,我相信我们中国人的聪明,包括现在的技术进步、人才的积累是没有问题的。而且现在技术的迭代周期逐步在缩短。同时,我们针对市场的产业配套要加强,比如电力容量的接入,这是一方面的难点。另外,我们在东部地区土地资源非常稀缺,比如说如果整县推进分布式落地,不仅仅需要政策号召力、推动力,还要有资金支持,以及真正现场的落地,这样才能使碳达峰、碳中和时间周期缩短,实现1.5℃控制内,达到中华民族碳中和的战略目标。
易岐筠:我觉得人类得有目标这件事很重要。世界的情况很不好,气温升高,粮食涨价,而且如果按照目前步调去进行碳减排,我觉得大概六成到七成的机率要发生,但人类不至于灭亡,再这么继续下去,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温5~6度就麻烦了。
中央的决心挺重要的,现在成立了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目标,2050年怎么样,2060年怎么样,我们作为投资机构也好,作为投资人也好,就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这让我们有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去考虑,什么事情先做,什么事情后做。华为的兄弟肯定很有压力,我们要联合起来做两年的事情。但是你要在技术上做先期的,意识很重要,然后我们通过技术解决问题,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所以这件事情我觉得最难的是人的意识不到和意志不足,没有这个急迫性,就会把这个事拖黄了。
碳中和,我们应该做什么?
陈孙蛟:就我个人观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最大的问题和挑战在于理念,政府和企业要坚定的去做,而且要理性、科学的去做,目前首先需要加强的是基础方面的研究。同时,推进双碳目标需要全社会调整生活理念,要尽量开展低碳生活。
另外,很多人看重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会,但在大量投资和机会面前需要理性的考虑投资与信贷的风险问题。在推进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投资者要有长期投资回报的概念,不要急于一时能够取得高额的回报,这样碳达峰碳中和做起来才会更扎实。
易岐筠:跟国开行领导一样,不同的钱和不同的项目、不同的风险、不同的技术,扩散程度是不一样的。中国的银行体系比较大,包括中石化、中石油这些央企,总体上相对资金量大,比较擅长或者说习惯做这些量比较大、相对成熟的技术,这是体制的问题。我们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整个社会,包括国家之间,最终成功的必然是你会很有效率。
我觉得人类二十年到三十年以后,真正的清洁来源可能是人造小太阳核聚变。所以既定技术路线的演进还是得靠国家队、科研院所来做,当然也不排除基础研究。举个例子,宁德时代能将电池的规模做这么大,这也是大家原来想不到的。另外,包括特斯拉、电动车、光伏,很多民营企业经过十年二十年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市场组成部分。华为也是一样,看着华为一点点搞起来,我非常佩服。
有些东西国家要拉动,要出税,要惩罚,给省里设目标,有人不设目标就不听话,这些人我们要动员起来,我们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促使用市场化方式。我们跟中石化合作,跟各方人合作,达成目标。全社会有一个大的路线图,各司其职才能把这个事情做成,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事情,但总目标跟总的路线图是很重要的思考,确实我们现实就是考虑三五年的事,后来发现还可以考虑得更长久。
孙荣涛:针对刚才我讲的两个挑战简单发表几点看法:
第一个挑战,我完全不能代表国家发表任何看法,但几个成绩值得肯定,这个成绩所带来的经验可以持续下去。比如今天的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的头部企业是造车新势力,是比亚迪,我们的电池领域是宁德时代,我们的光伏是隆基,你会发现都是民企。在未来是不是可以继续平衡民企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因为在这几个领域做到第一的、已经成功的经验是不是可以继续延续下去?
当然,中石化资本也没有退出期的,我们是产业资本,但是在投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很多杂音,做投资,没法趋同的,你怎么在杂音当中守正出奇,能坚持把你认为正确的东西有耐心地投下去,而且见到了成果,有耐心地等待这个成果,我觉得这个是我针对这个挑战最应该做的。怎么做呢?比如说跟在座的各位嘉宾多交流,坚定自己的信念,促进共识,我想这是我坚持要做的。
徐庭阳:协鑫是新能源最早的先行者,也是实践者,我们曾在光伏领域,包括太阳能终端也做过全球的前几名,包括国内也是这样。我们经过多年发展,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国有企业有实力,但我们民营企业有活力,我相信1+1应该等于市场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我们原来的政策和新政策的衔接与替代,实际上我也有一段时间是专门分管分布式,分布式在整个政策面是非常好的,在趋势上也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市场终端和商业属性方面,无法找到它的商业语言和商业沟通的平台。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在坚持做这件事。
第二,我们旧的标准和新的标准衔接一定要加快,我们原来有一些标准,不管是技术方面还是电力方面的标准,我们发现这里面老的裁判员还在,新的队员已经在场上,这个也要加快衔接和转型。另外,化石能源常规思维模式与现在的碳中和非化石能源新思想之间有冲突,这块也要加快转型。当然,这可能是管理者、领导者的一种思维模式,我觉得要从原来的二维空间尽快向三维空间转型。我们现在缺的是有商业模式,有商业属性的项目,否则我们的基金,没有这样的项目跟你们的定力,这个钱就不会产生价值。所以我觉得这块才是我们要长期注意的核心。
(李颖 张学坤)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