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铁矿石价格还能继续“疯狂”吗?

   2021-11-15 央广网
52
核心提示:疯狂的铁矿石接连遭遇滑铁卢。进口铁矿石价格(62%品位)已经从今年5月每吨超过230美元的历史最高点跌至如今的每吨90美元左右。201

疯狂的铁矿石接连遭遇“滑铁卢”。进口铁矿石价格(62%品位)已经从今年5月每吨超过230美元的历史最高点跌至如今的每吨90美元左右。2019年以来,铁矿石价格经历一轮疯狂的大幅攀升,自去年年末直至今年8月,铁矿石价格基本持续处于每吨150美元以上的高位。

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进口全球铁矿石70%以上的中国钢铁行业无疑是影响铁矿石价格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铁矿石价格还会重演“疯狂”吗?

在日前举办的“2021(第十届)中国钢铁原材料市场高端论坛”上,多位专家表示,中国钢铁行业的三大发展趋势,将使国内铁矿石供需格局发生一定的变化,有望降低行业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2022年,铁矿石价格或现波动下行趋势,并维持在合理区间。

其一,钢铁业减量发展。

今年以来,中国对钢铁行业实施产能产量双控政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在论坛上表示,上半年中国粗钢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约6000万吨,但下半年,减产逐月扩大。9月份,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21%。今年前9个月,粗钢产量的增量从6000万吨缩小到1600万吨。10月份,这一趋势预计仍在继续。

国内需求小幅下滑也是钢铁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近月来,中国制造业景气水平回落,钢铁市场需求有所下降。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表示,目前中国钢铁产量已进入峰值平台区,将在10亿吨规模上下波动。

钢材需求回落,对铁矿石的需求自然减弱。骆铁军表示,钢铁控产量对稳定钢材价格,抑制进口铁矿石价格过快上涨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二,铁矿石供应不再“外增内减”。

自2015年以来,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一直高达80%以上,而且进口铁矿石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两个国家的四个公司。

加大国内资源供应无疑是打破这种局面的重要方式。中国铁矿储量世界居前,但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司长鞠建华指出,中国铁矿资源禀赋差,品位低,规模小。其中富铁矿较少,占比仅为约1%。而且,在查明资源储量中,可开发利用的不到50%,其生产成本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20%。这些都导致中国铁矿石供应持续出现“外增内减”的状况。

过去这些年里,大幅波动的铁矿石价格对国内矿山带来极大损害。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秘书长姜圣才表示,国内企业生产受挫,投资下降、行业萎缩。通过对比国内与进口矿的到厂成本后,他指出,综合来看,只要进口矿平均到岸价格不低于每吨60美元,国内矿山就能正常运行。他提醒,面对矿价波动,国内矿山还要做好自己、居安思危,增强防风险能力。

李新创指出,今年1-9月,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75.7%,降至80%以内。铁矿资源“外增内减”的趋势逐步扭转。

鞠建华指出,未来要将加大铁矿资源勘查开发力度,要重点加快铁矿国家资源基地建设,以及国家规划矿区的勘查开发,构建以大中型矿产地为主体的供应格局。“十四五”期间,希望成品矿年供应量(按62%品位),稳定在3亿吨左右。

其三,废钢替代效应增强。

增加国内资源供应之外,废钢的替代作用也不可忽视。

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李树斌表示,铁矿石是原生资源,废钢是可再生资源。而且用废钢炼钢与用铁矿石炼钢相比,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中国钢铁行业想要真正实现超低排放和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多用废钢、少用铁矿石,扩大短流程减少长流程是重要路径之一。

李新创也认为,中国废钢资源产出量已达到相当规模,2020年中国废钢资源总量约为2.6亿吨。他预计,未来5-15年,中国废钢资源产出将逐步进入快车道,废钢替代铁矿石份额总体上将呈现增长趋势。

骆铁军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内矿成品矿可以增加1亿吨,至3.7亿吨,这样国内铁矿资源保障程度就可以从15%升至21%;到“十四五”末,废钢利用量提高7000万吨,也就是说,钢铁行业用的废钢量达到3亿吨,废钢比从目前的20%提高到26%。两者相加,就可以大幅减少对进口矿的依赖。

李新创预计,2022年,铁矿石市场供应宽松,矿价呈下行态势,预计大约每吨80-100美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