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华为孙福友:数据使“能”,为能源革命铺设数字之路

   2020-12-24 5e
69
核心提示:为应对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和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相关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快制定和推进能源转型战略,由于自身愿景、资源禀赋、能源结

为应对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和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相关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快制定和推进能源转型战略,由于自身愿景、资源禀赋、能源结构等差异走上了不同的转型道路。在中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为国家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将为我们带来一个更高层次、波澜壮阔的能源革命新时代。

而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为能源行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必将重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我们需要积极地拥抱变化,通过数字化转型为能源产业变革和创新注入新动能,帮助企业达成转型愿景和目标。

一、数字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化、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一直在演进。我们认为在当前时代,数字化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思想理论体系、方法论和技术架构体系,其本质是向数据要生产力。就数字化转型而言,数字化是方向和趋势,转型是路径和手段,其本质是由软件和服务驱动的一场变革。我们必须抓住价值创造的锚点,改变习惯,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买单,需要把软件和服务的价值显性化,这样才能纲举目张,将转型深入开展下去。这恰恰是非数字原生企业容易忽略的方面。“以数据为中心”是当前数字化区别于信息化最核心的特征,也是智能化的基础。同时,作为非数字原生企业,需要考虑“数据从哪里来、指令到哪里去”,以及相应的数权、安全和可靠性等问题。

对于一个非数字原生企业,我们认为数字化和业务之间存在三种典型定位:一是将数字化作为首要工作方向,企业有强烈变革意愿,打破行业和技术边界,按数字原生企业来定位自己;二是数字化和业务双轮驱动,这也是很多企业务实的选择;三是把数字化作为业务支撑手段,为业务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数字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从量变到质变,必须考虑数字化转型。我们认为,这里只有基于定位的选择,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呈现的结果,没有对与错。

二、能源塔环—数字化转型方法论

数字化转型涉及生产关系的重塑,需要有相应的方法论支撑,把复杂的问题降维解耦,确保转型有效落地。与能源企业同为非数字原生企业,我们结合自身及多领域的实践经验及教训,于 9 月 23 日全球正式发布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能源塔环,希望为能源企业带来启发,帮助能源企业做更好的自己。

“能源塔环”方法论共包含五大要素:一是坚持 1 个变革愿景,转型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基于定位明确的企业变革愿景;二是构建 2 个核心驱动,分别是业务要素和技术要素,双轮驱动;三是贯彻 3 个关键过程,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统筹,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并重点突破,围绕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持续建设、迭代运营;四是创造 2 个保障条件,要构建数字化的文化、氛围、知识、技能,通过人才进行突破,通过团队和平台进行固化,形成能力;五是打造 1 个数字底座,按需实现万物互联、平台赋能、数据使能、智慧引领。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可参考532模型

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一场变革。能源企业的变革落地可参考 532 模型:

50% 取决于企业自身的人员与团队,包括一把手基于愿景的驱动力,团队的认知、共识和执行力,内因是决定要素。

30% 是政策和环境,如国家提出的“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理念,国资委也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为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指引;也有其它行业的成功实践,营造了数字化的外部环境和氛围;还有来自关键事件的驱动——疫情加速了数字化的进程。

20% 是技术基础,让转型在技术上具备可能。华为公司做的就是这 20% 里所擅长的内容,我们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业务边界,对行业始终保持敬畏。

四、华为携手伙伴共创能源行业新价值

能源行业正朝高度低碳化、能源结构变革、多元化供应和分布式负荷方向演进,未来将实现横向多能互补、电气热冷水等一体化协同,纵向源、网、荷、储、用协调优化的智慧能源生态体系,“我爱 ABCDE”(5G、IoT、AI、BlockChain、Cloud、Big Data、Edge Computing)等新兴技术与能源行业的深度融合,将为能源革命和“2060碳中和”目标的达成铺设一条数字之路。

华为将践行“平台 + 生态”战略,在成就客户和伙伴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追求,助力全球能源企业共创数字时代新价值!

作者:华为公司企业BG副总裁、全球能源业务部总裁孙福友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