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还大家一片蓝天:全应科技赋能燃煤锅炉集体蜕变

   2019-03-22 中国能源网
58
核心提示: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继2018年被称为工业互联网元年之后,2019年伊始,工业互联网便被写入了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继2018年被称为工业互联网元年之后,2019年伊始,工业互联网便被写入了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迎来政策和行业的多重利好。工业互联网风口来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工业互联网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竞争焦点

众所周知,第一次工业革命,让全球进入了“蒸汽时代”,机器制造开始取代手工业,这场巨大的技术乃至社会变革,堪称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第二次工业革命,则被称为“电气时代”,电力、铁路、汽车等重工业兴起,机器进一步摆脱人的掌控。及至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时代”将全球链接在一起,互联网浪潮席卷颠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机器开始主动学习并向人工智能进化。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创新,21世纪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迸发出了不容忽视的能量,无人车、机器人、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机器正在全面取代人力,与此同时,工业领域的巨大变革已箭在弦上,中国和世界同步起跑。

全国人大代表刘多在两会期间表示,工业互联网目前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竞争焦点,是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驱动引擎,更被视为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的必然选择。我国工业互联网数据智能驱动专家全应科技创始人兼CEO夏建涛博士也在做客“两会大家谈”时提出,目前我国工业总体水平处于工业2.0到工业3.0的过渡期,亟需融合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尤其是热力能源行业,目前基本处于工业2.5时代,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极大的为热能行业提质增效,进而实现“高能效、少雾霾、强互联、保蓝天”。

图:夏建涛博士(左一)、祝连庆委员(左二)、赵继委员(左三)、蔡国伟委员(左四)做客“两会大家谈”

智能、绿色是新时代赋予传统热能产业的新征程

新时代,热力能源行业迎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一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创新,以及5G带来的超高速网络,为热能产业的技术设备、管理模式、效率安全等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二是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让传统燃煤锅炉等污染防治相关行业面临迫在眉睫的变革和转型。

业界人士称,热能产业尤其是燃煤锅炉领域,可谓“水深火热”。冬日供暖常见民事纠纷,“煤改气”大面积推行受阻,大气污染问题亟待解决,持证上岗的司炉工“后继无人”。夏建涛表示,传统热能行业发展的新征程,应该是智能化、绿色化、互联化。

全应科技聚焦热能产业,研发“全智热能云” 工业互联网平台,有针对性地解决燃煤锅炉的痛点、难点。如通过物联网全面感知锅炉燃烧过程中的数据变化,构建全面的数字模型。通过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分析出最优解,实时动态优化锅炉的各项流程。人工智能的加持,更是让司炉工作从全面依赖司炉工经验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实现基于数字技术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准化

图:全应科技 “全智热能云” 应用平台

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热能产业义不容辞

两会强调,2019年污染防治的目标之一,即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热能产业作为年耗煤量巨大的传统产业,保卫蓝天义不容辞。

数据显示,我国燃煤工业锅炉占工业锅炉总量的80%以上,运行效率在60%-65%,远低于国际水平。燃煤锅炉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分别占全国总排放的33%、27%、9%,煤质多变也是我国工业锅炉用煤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燃煤工业锅炉行业存在运行调整和控制水平普遍落后,原材料消耗大,原始节能效率低,工业锅炉行业缺乏总体发展战略等问题。

肩负大气污染治理的重大使命,身处工业互联网时代的热能产业,通过数字技术转型必然是大势所趋。全应科技作为我国工业互联网数据智能驱动专家,深耕热能产业尤其是燃煤锅炉领域,预计将通过设备实时监控、锅炉数字建模、能耗分项计量、动态产能调整等手段,帮助相关企业安全事故降低80%,锅炉能效提升10%,污染排放减少10%,能源耗损降低8%。

跳出传统行业的局限性,从工业互联网的角度入手,给锅炉装上一个智能平台,用人工智能来管理,正是热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良方。

据了解,两会结束不久,北京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联盟就宣告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正式成立了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与此同时,消费互联网领域巨头阿里巴巴也开始试水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已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谁赶上了这趟车,谁就或将成为下一个巨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