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绿色发展系列沙龙第四期:海外园区是绿色“一带一路”的亮丽名片

   2021-12-31 中国能源网
71
核心提示:《可再生能源助力带路国家绿色发展》系列沙龙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主办,绿色创新发展中心、中国能源网协

《可再生能源助力带路国家绿色发展》系列沙龙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主办,绿色创新发展中心、中国能源网协办,汇集行业专家精彩的讲解和评论,关注可再生能源助力带路国家绿色发展。

沙龙第四期荣幸地邀请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高雅、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效与投资评估专委会主任焦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投资促进部主任盛国飞进行了对话,分别就海外园区在绿色低碳发展和体现大国责任担当方面的重要的平台和窗口作用,我国海外园区的绿色低碳发展现状、问题和挑战,将海外园区打造成为绿色“一带一路”亮丽名片的建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中国政府一直是非常重视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2021年9月,习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要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海外的煤电项目。在一带一路第三次建设座谈会上,习主席再一次提出,要稳妥开展绿色等新领域的合作,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绿色低碳发展。

高雅表示,中国一直重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境外园区的绿色发展,2021年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的一个工作指引,其中专门提到要打造绿色境外经贸合作区,从编制园区的绿色发展规划,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共享,以及建区企业要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作要求。

盛国飞提到:“在开展境外合作区的过程中,我们的境外园区的建设水平要高于东道国同类园区建设水平,不论在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都具备中国企业的生产和服务条件,国内园区建设的服务理念和经验得以在境外园区贯彻,很多园区也成为了中外园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经验交流的平台。”

焦健认为,建设海外低碳园区是我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人民的需要。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已有151个国家发布碳中和目标,我国在践行低碳理念时,低碳园区建设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7月,商务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出台的《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中,明确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等十项重点工作,主要包括园区发展和建设中的定位、责任、任务、要求以及品牌建设宣传能力建设,也提出了适用的范围和组织措施等,为海外园区的绿色投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纲领和依据。

盛国飞指出,中国境外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是国内低碳发展的外溢,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把中国经验和模式外溢到境外园区,打上中国发展模式的烙印,这样就可以成为境外合作区的一张亮丽名片。但需要注意的是,境外园区特别是加工制造类园区是重资产投入,可能需要8-10年才能实现真正盈利。

高雅还提出了我国在境外园区绿色低碳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东道国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在绿色发展理念和支持力度上有待提高;其次,东道国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再次,东道国普遍存在绿色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从我们自身来看,与国内先进的园区相比,一带一路绿色园区建设在规划的制定、项目的准入、公共服务、数据监测和统计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境外园区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焦健认为,绿色低碳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认识到发展中常常面临三大约束:生态保护红线、资源能源消耗上限以及环境质量底线。这些问题迟早需要解决,早考虑早获益,确定发展方向后找准定位,进而在尺度的把握上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合理把握时间和空间布局。

园区绿色低碳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不同的主体协同推进。高雅对海外园区绿色发展给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政府需要加强政策指引,引导企业确定产业定位,合理地推进境外园区建设;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与东道国的沟通和联系。第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需要强化绿色发展的理念,既要认清大势,也要精细化发展,根据不同的类型分类施策,如重工业园区的工作重心是能源低碳化,轻工业的工作重心则要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化。

最后,《可再生能源助力带路国家绿色发展》系列沙龙项目主持人杨富强在总结中提出,中国在发展中利用园区解决了土地、水资源、水处理、碳减排等一系列问题,园区绿色建设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在一带一路中这条路也是行得通的,虽然在境外园区绿色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把它找出来、克服它,依然可以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清洁低碳发展,将境外园区打造成绿色带路发展的亮丽名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