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资源型城市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

   2021-04-14 中国煤炭报
116
核心提示: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提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一项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将开启中国以碳达峰、碳中和驱动整个能源系统

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提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一项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将开启中国以碳达峰、碳中和驱动整个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科技创新系统全面向绿色转型的新时代。

从能源系统的角度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能源系统从工业革命以来建立的以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导的能源体系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实现能源体系的净零排放甚至负排放(生物质能源+碳捕获与封存利用)。资源型城市因其传统产业基本为高碳排放产业,其碳排放达峰的压力更大,火电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2%左右,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6%左右,水泥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电解铝(火电)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左右,这都是受碳排放约束的重点行业。

如何加快突围、实现转型发展,这是每一个资源型城市面临的重大课题。

以贵州六盘水市为例,作为“江南煤都”,现已形成以煤、电、钢、材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但仍面临着转型困境,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优,工业产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制造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不到1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新能力差距较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6%。

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是实现制造业大提升、大突破,推动煤炭资源从燃料向原料转变。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数据,全球分部门温室气体排放(2017年)中,制造业用能占比为12.4%,不到发电和供热行业的一半。发展制造业,这是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工业附加值的现实路径。进入“十四五”时期,六盘水市已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

资源型城市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以制造业的提升实现新型工业化,以制造业的突破实现全面转型升级。

资源型城市要补齐工业短板、实现转型升级、实现碳排放达峰,基础在制造业,出路还在制造业。要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向高科技、高质量、高增值、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转型,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智能化升级。

要强化以制造业为整体的组织领导体系,整合政策资源,久久为功、加以推进。同时,也要根据本地实际,选准几个主导产业,全面优化“一长领衔”,构建以各级分管领导为“链长”,通过专班形式与专项政策为支撑的产业链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链,构建融合发展产业链谱系和路径,推动制造业和服务迈向价值链高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要牢固树立“以项目看发展”的理念,优化营商环境,着力储备、开工、投产一批重大制造业项目。围绕产业补链、延链、强链,确保每年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在建项目顺利实施。加快抢抓后疫情时代产业转移机遇,立足主导产业,千方百计把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引进来。要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对接,培育形成一批专业化优势显著的“单项冠军”企业。

要突出“亩均论英雄”导向,推动制造业布局园区化、园区产业集聚化、产业项目高端化;要聚焦首位产业,推动上下游企业向开发区集聚,推动开发区形成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赋予开发区相应的产业促进、人才引进、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财政金融等经济管理权限。要创新开发区绩效激励机制,探索实行聘任制、绩效考核制、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多种用人和分配方式,激发园区活力。

要树立支持制造业的鲜明导向。如支持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基地建设,对创新成果给予奖励,支持品牌建设,支持绿色发展。提供要素支撑,每年新增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制造业,对鼓励类制造业项目,给予更大优惠支持。落实电力市场改革政策,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等。支持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家的政治荣誉感和社会地位,支持人才引进和培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