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全球能源供应面临短缺困局

   2021-10-26 人民网
47
核心提示:天然气价格飙涨,原油库存降低,煤炭生产紧缩,燃料供应告急寒冬将至,近期全球多个主要能源消费区面临能源短缺困局,令经济复苏

天然气价格飙涨,原油库存降低,煤炭生产紧缩,燃料供应告急……寒冬将至,近期全球多个主要能源消费区面临能源短缺困局,令经济复苏和能源安全蒙上阴影。专家指出,受供需失衡、能源转型、金融因素等影响,短期内全球能源价格不会明显回落。

能源价格飙升

据路透社报道,近期全球能源市场发生严重的周期性能源短缺,表现为全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区的天然气、石油、煤炭库存低于平均水平,价格急剧攀升。在天然气市场,欧洲当前库存比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低15%,美国则低5%。欧洲即月天然气期货价格同比上涨500%以上,东北亚上涨600%以上,美国上涨140%。在石油方面,美国商业库存比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低5%,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商业库存也比2015—2019年的平均水平低5%左右。

受天然气等能源供给影响,欧洲电费价格大幅飙升。《经济学人》杂志称,自9月初以来,德国和法国的批发电价分别上涨了36%和48%,当前徘徊在每兆瓦时160欧元左右,创历史新高。在英国,电费价格则高达每兆瓦时385英镑。

在亚洲,煤炭价格也接连走高。据彭博社报道,在煤炭生产大国印度,煤炭储量连续三周每日下降。该国发电站的煤炭库存比去年减少了80%,导致现货电价飙升至过去12年的高位。

能源价格上涨抬升下游行业生产成本,对电力供应和冬季供暖产生不利影响。《纽约时报》称,在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化学品、钢铁、陶瓷和其他需要大量能源的产品制造商的利润遭到挤压,一些工厂已暂时停产。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报道称,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价格大涨,推高生产成本和家庭开支,危及经济复苏。

多重因素叠加

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能源供需不平衡、绿色转型激进导致化石能源生产投资不足、美国等经济体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异常气候等因素,共同引发全球能源价格上涨。

“国际油价方面,在经济复苏整体趋势下,全球原油需求增长提速。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部分非欧佩克产油国组成的联盟(OPEC)目前原油产能释放滞后于需求增长,导致市场供应偏紧。美国增产幅度较低,进一步加大供需缺口。”王震说,“天然气方面,今年年初北半球寒冬,导致欧洲、美国库存水平降至历史低位。4月份以来,全球液化天然气出口设施利用率大幅下降,加剧紧缺局面。”

王震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实施了大尺度宽松政策,尤其是美国肆无忌惮地推行“无限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由疫情前的3.95万亿美元暴涨至8.45万亿美元。货币贬值与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需求增长相叠加,引发大宗商品价格普遍暴涨。

此外,全球异常天气进一步加剧能源短缺。路透社指出,2021年2月美国得克萨斯州暴风雪、飓风“艾达”袭击美国墨西哥湾地区,打击油气生产设施,抑制产能,导致能源价格短期内快速攀升。

《福布斯》杂志网站日前发表专栏文章称,能源匮乏、能源价格飙升、工业停产和煤炭使用激增都是欧洲急于采用可再生能源的结果,对该地区能源和电力系统的可负担性、弹性和可靠性缺乏考虑。当前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陷入能源危机,部分原因是风旱导致该地区风能产量在过去数月减少了多达20%。

短期或难扭转

国际能源组织10月发表报告指出,欧洲天然气自主保障供应能力正在下降,目前多个北海天然气田面临枯竭,欧洲天然气工业的鼻祖——荷兰格罗宁根气田将在2022年关闭,这将进一步加大欧洲各国对天然气进口的依赖。

王震指出,能源价格上涨将加大欧美经济风险。欧洲方面,能源价格的暴涨对欧洲工业、批发零售与运输行业增长产生较大压力。美国方面,当前美国汽油价格已经升至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能源价格上涨,本届美国政府推行经济纾困政策、基建计划等也将面临巨大阻力。

美联社报道称,欧盟委员会本月公布了一系列遏制能源价格的提案,建议27个欧盟成员国采取减税、国家补贴等措施,帮助家庭和企业应对能源价格高企的影响。然而,彭博社指出,欧洲各国正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应对能源价格上涨,但由于成员国能源来源和战略利益的不同,欧盟的联合行动变得困难。

王震表示,全球主要经济体加快能源绿色转型,导致油气行业投资不足,进而引发供应短缺,是能源价格潜在上涨的重要影响因素。

“2025年前,预计全球油气上游投资将逐步增长,然而受全球能源转型的影响,仍难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由于油气上游投资持续在低位徘徊,产能增速明显减慢,预计短期内全球能源价格不会快速回落。”王震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