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碳中和目标下的中俄全方位能源合作前景可期

   2021-12-07 中国能源网
65
核心提示:随着全球变暖带来的各种影响日渐显著,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今日国际头等大事之一。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全球各国应加强对

随着全球变暖带来的各种影响日渐显著,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今日国际头等大事之一。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全球各国应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应对,力争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的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国宣布力争到2030年使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峰值,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与此同时,油气资源丰富的俄罗斯也表示,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为此,中俄两国能源系统清洁化、低碳化转型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双方也将加深相关领域的务实合作。

在这一大背景下,第三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近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举办,吸引了百余家中俄企业,300余位政府、企业、科学学术界代表共同讨论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议题,双方还在论坛框架下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


第三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

俄罗斯尤其重视积极拓展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机会。俄罗斯联邦总统能源发展战略和生态安全委员会执行秘书、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负责人伊戈尔·谢钦在致辞中表示,即使在全球调整能源发展方式的背景下,能源部门仍将在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中发挥关键作用。俄中两国在低碳能源领域拥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俄罗斯公司也越来越重视为消费者提供低碳足迹的绿色能源,这完全符合两国的长期能源愿景。


第三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

近年来,中俄双方在风电领域展开了积极的合作。继中俄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合作开发装机容量35兆瓦的风电项目之后,在第三届中俄能源商业论坛上,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旗下的东方石油(Vostok Oil)与中国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对位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北部的风电场项目开展风能潜力研究合作,并视情况推进风能中心的设计、建设和调试工作。该合作项目第一阶段的估计容量为25-40兆瓦。

据了解,俄石油旗下的东方石油是世界上最有前途的石油生产项目之一,其万科尔油田是俄罗斯对华出口石油的最主要油源之一。东方石油项目具有低单位生产成本以及低碳足迹(比世界其他主要新石油项目少 75%)的优势。该石油项目资源基础超过60亿吨优质低硫油,硫含量创历史新低,为0.01%-0.04%。高质量的原料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炼油厂对单独硫磺加工装置的需求,也显著减少了项目温室气体排放。俄方介绍,据估计东方石油项目是世界上碳足迹最低的石油项目。同时,由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地区便利的自然条件,风电开发在经济上极具吸引力。东方石油项目计划主要使用伴生石油气和风能供电,进一步降低了石油开采的碳足迹。


俄罗斯东方石油项目万科尔油田

在核能领域,今年5月,在两国领导的亲自见证下,中俄联合开发的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新机组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这是迄今为止中俄核电领域最大的联合项目,体现了中俄合作的高水平。该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超200亿元人民币,项目总造价超千亿人民币。根据合同规定,中国辽宁兴城徐大堡核电站和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均将采用俄方提供的VVER-1200型三代核电机组,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将达到376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68万吨。谢钦透露,中国合作伙伴也对俄罗斯BN-800快中子技术反应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这项技术的最终开发,未来将使关闭核燃料循环成为可能。

尽管正在积极实施能源转型,化石能源仍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能源类型,而中俄在油气行业低碳技术领域同样拥有广泛的合作前景。第三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罗斯石油股价公司签署协议,购买俄方RN-GRID 软件的使用许可。RN-GRID由俄罗斯石油公司于2017年自主开发,是欧亚大陆第一个工业水力压裂模拟系统,拥有强大的特性,而价格优于国际同类产品。中石油将应用RN-GRID软件进行油田生产活动中的水力压裂模拟,从而进一步提高油气田的开采效率,实现低碳开采。

能源领域的合作一直是中俄两国务实合作重要方向。谢钦表示,俄罗斯不仅是中国的邻国,也是中国的亲切朋友和最可靠的能源供应商。中俄合作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功,而能源为贸易额进一步增长奠定了基础。俄罗斯石油公司愿意与中国合作伙伴继续在能源领域展开交流合作,对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未来,中俄双方有望继续在能源领域的多个方面更加紧密地合作,对两国能源转型进程起到推动作用,并充分释放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广阔发展潜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