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驻地高校、科研院所赋能湛江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汇聚科技力量助推“百千万工程”

   2023-08-10 南方日报
93
核心提示:科技劲风吹,潮起湛江湾。8月9日,湛江举办驻湛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科技劲风吹,潮起湛江湾。8月9日,湛江举办驻湛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助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工作对接会,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把科研成果亮出来、展出来、推出去,推动它们从“书架”走向“货架”,让科技成果就地结出“硕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聚智赋能,切实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湛江作为广东省科教大市,拥有4所本科高校、2所专科高校,以及中国热带农科院“三所一站”、桉树中心和中科院海洋动物实验站等6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4家,排名全省第4。这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是湛江源头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湛江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大宝藏”。

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院校出力”,湛江把科技创新作为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和重要发力点,推进校地企协同创新,广泛汇聚科技力量,持续提升成果转化效能,不断把县镇村发展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潜力板,奋力谱写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打通渠道“梗阻”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面对“技术供应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困境,湛江立足市场应用,加快推动形成良性循环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

7月12日,第八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湛江赛区)和“现代化海洋牧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举行。35个清华校友项目、12个海洋牧场科技成果开展供需对接,5个创新成果项目签约。

7月19至20日,广州—湛江科技成果转化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对接活动中,“广州—湛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作站”揭牌,两地科研院所、企业共计发布160多项科技成果,提出50项具体技术需求。

7月25日,73家科技企业在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湛江赛区)暨“湛江启迪杯”创新创业大赛半决赛中拼创新,在比赛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8月1日,湛江六大海洋牧场产学研结合优秀案例发布,专家学者汇聚湛江献出海洋牧场发展锦囊妙计。

8月9日,“湛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小程序正式上线,驻湛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团队代表与企业代表签约,多个科研团队与企业、农户在蔬果保鲜储运、海洋牧场、林下经济、农业生产废弃物资利用、生物医药专利技术等方面达成成果转化、技术转让项目合作。

湛江积极探索打通渠道“梗阻”,搭建平台实现精准对接,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科研成果从“纸上”到“地上”。

创新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供给提质增效。湛江推动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错位发展,支持湛江湾实验室围绕深远海养殖技术与装备产业进行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设或采取多种合作形式与企业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研发机构。

科学规划为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湛江坚持政策先行,围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制造业当家”,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体系,逐步建立健全“1+N”政策体系。

“1+N”政策体系,指的是湛江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1”个指导性政策,《湛江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扶持办法》《湛江市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办法》《湛江市科技企业加速器管理办法》《科技创新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支持方案》等“N”个落实性政策共28份。

今年以来,湛江开展服务前移、精准对接、面对面宣讲、零距离登记等活动,主动下沉一线,高效服务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目前,湛江设有广东海洋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3家技术合同登记点。

深挖高校“富矿”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产品

高校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广东唯一海洋类综合性高校——广东海洋大学、粤西地区唯一本科师范院校——岭南师范学院、全省最大的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基地——广东医科大学均坐落在湛江,他们瞄准区域主导产业,各展特色,与城市共成长,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以科技力量托起湛江的“诗与远方”。

在8月9日工作对接会上,举办了省内“双百行动”高校院所与结对县(市)签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与雷州市结对共建,岭南师范学院与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与廉江市结对共建,省社科院、广东机电职业学院与吴川市结对共建,广东医科大学、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遂溪县结对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徐闻县结对共建,推动高校院所作为重要力量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

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广东海洋大学依托“水产”“海洋科学”等重点建设学科,开设涉海涉农学科近30个专业,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导小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该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让大众大饱“口”福,也拓宽群众增收致富道路。如广东海洋大学对虾育种团队与湛江市国兴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培育出南美白对虾“兴海1号”,2018年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水产新品种证书。该品种养殖范围涉及全国多个地区,累计推广养殖面积213295亩,新增销售额累计28.49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超10亿元。

与此同时,驻湛高校如“藏在深闺”的富矿,眼前所见,只是“冰山一角”,海里、地里,均分布着他们培育的品种的足迹。

岭南师范学院以广藿香、穿心莲、九里香等道地南药为研究对象,开展优质种质选育,选育出经济性状整齐、遗传基因稳定、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高的优质品种,解决当前广藿香、穿心莲产业化生产的迫切要求。

“珍稀濒危红树植物种质资源繁育、养护及生态修复技术”也是岭南师范学院重要的产学研成果。4个公司应用该技术对珍稀濒危红树植物展开系列原生地保护、回归引种和迁地保护实践,在恢复和造林红树林面积超过1万亩,累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9.81亿。

聚焦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创新与转化领域,广东医科大学研发出牡蛎多肽、方格星虫多肽、海藻多糖和鱼皮胶原蛋白、防治肺纤维化的麒麟菜多肽口服液、海水稻系列功能食品等特殊医学用途功能食品和制品,筛选出一批具有成药活性的单体化合物。

目前,广东医科大学成功转让16项科技成果。其中,麒麟菜多肽EZY-1多肽以500万元转让,“Cf48肾损伤标志物及在肾损伤治疗药物中的用途”专利成果以100万元转让。

探索院所“宝藏”

让“土特产”变成大产业

植物界的奶酪油梨、越嚼越香的夏威夷果、将酸味转为甜味的神秘果、“水果中的黄金”黄晶果、别名仙桃的蛋黄果……这些奇奇怪怪的水果都能在一个地方找到——那便是坐落于湛江湖光岩附近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与驻湛高校一样,科研院所也是湛江不可多得的“大宝藏”。深谙此道理,湛江不断加强院地对接合作,借助科研院所强大的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机械研究所、湛江实验站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在湛江设置的四个科研机构,着力提高热带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土特产”变成大产业。

其中,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成立乡村振兴团队,组建了近40人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围绕高良姜、菠萝等热带特色食品实用加工技术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技术服务,指导解决高良姜、菠萝等产地加工技术与装备需求,培训乡村技术骨干。

另一边,作为粤西地区首个获批设立的省实验室和区域重大创新平台——湛江湾实验室频频传来喜讯。6月29日,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园区落成暨渔业大数据中心启用,打造海上新湛江迈出坚实步伐;7月28日,湛江湾实验室圆满完成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换届,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组织架构,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湛江三面环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是广东发展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的天然主战场。

近年来,湛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湛江湾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通过创新突破抢占发展先机,不断集聚壮大海洋发展新动能。

坚持以“锻造南海科技栋梁”为使命,湛江湾实验室汇聚四面高端人才,潜心攻关海洋科技。一方面,大力推动新型养殖装备发展,取得全球首例深远海智能渔业养殖平台(湛江湾1号)、全潜悬浮定深柱稳式综合试验养殖平台(海塔1号)、国内首台海洋电磁式可控震源试验样机研制等代表性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全力推动水产种业攻坚,联合恒兴集团等企业组建湛江深远海养殖创新联合体平台,建设硇州族大黄鱼产业化养殖示范基地,对硇州族大黄鱼开展系统研究和育繁推,加快为硇州族大黄鱼装上“湛江芯”。

为推动区域成果加速转化,湛江建立产学研合作共建机制,引进袁隆平院士团队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引进刘少军院士团队推进东海岛鱼类育种中心建设,引进林君院士团队建设海洋勘探地球物理探测装备研究院士工作站,通过“揭榜挂帅”引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科研团队建设南美白对虾育种中心。

推动就地“结果”

支撑县镇村产业升级

近年来,湛江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通过串联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积极对接基层一线的技术需求,推动科学技术更好更快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一方面,湛江通过开展科技帮扶来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保障,组织农技人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学技术培训活动,积极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

另一方面,湛江通过科技项目示范引导企业富民增收,以项目为抓手,引导企业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引领群众走出一条新型的科技致富之路。

县域富民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计划,成为政企研三方携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体现。湛江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联合当地企业组织实施县域富民产业项目,推进廉江市塘蓬镇黄皮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湛江市科技局驻塘蓬镇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引进广东绿野仙香公司与台湾专家团队,大面积种植奇楠沉香等高附加值的高端树种,投资约500万元,在泥浪村、前村尾村种植沉香,带动发展村集体经济。

在农业一线,越来越多的技术产生效益,农村技术交易市场日益活跃。2022年至今,全市涉农涉海技术合同认定登记440份,占全市登记总数63%;涉农涉海技术合同登记金额5.12亿元,占全市登记总额85%。通过培育科技成果交易市场,湛江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在县镇村落地转化与产业化,以科技创新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今年以来,湛江设置“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题,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与专业镇联合申报,组织驻湛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和人才团队下沉到田间地头。目前,驻湛高校、科研院所团队已联合湛江多个特色产业乡镇,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赋能专业镇产品做精、做特、做新。

一线实践

科技特派员团队下乡服务

将科技论文

书写在湛江大地上

10年科企融合探索,徐闻高良姜产业走上快车道。今年以来,每斤干姜价格从3月的18元升到8月的25元。越来越多的老百姓热衷于种植良姜。

硕果累累,离不开当地科技特派员的辛勤付出。他们奔波于田间地头,将科技论文书写在湛江的红土大地上,为乡村振兴插上智慧的“翅膀”。

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是解决县镇村产业缺乏科技人才的最有效手段和路径。目前,湛江全市共有84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精准对接帮扶镇产业,其中,本地选派45支优秀科技特派员团队分赴重点帮扶镇,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及珠三角6市定点帮扶的有39个。

田间授课助农增效

6月2日,廉江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在和寮镇举办。文基友、黄土权等5名廉江市科技特派员,通过“理论培训+实地指导”的形式为种植业保驾护航。

“目前,在香水柠檬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我们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通过此次培训课,不仅增加了现有的种植知识储备,还学会了如何科学合理地用药,对我们在香水柠檬种植上,有很大的帮助”,参与培训的企业代表由衷点赞。

在湛江,类似的科技培训不胜枚举。科技特派员在田间授课,送上技术和理念,当好农户的引路人。今年上半年,湛江选派的45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参与驻镇帮扶644人次,服务带动农户数量758户,服务企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机构95个,引进新品种268个,推广新技术59个,举办培训场37次场,培训农户或技术人员2906人次,帮助受援对象增收217万元。

湛江优化完善派出管理、考评奖励、培训交流等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精准对接帮扶镇产业发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技术培训以及现场指导等活动,助力乡村和企业增收,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按下产业发展的“快进键”。

为传统产业蓄能插电

雷州市沈塘镇是远近闻名的蒲织之乡,蒲织文化历史悠久。岭南师范学院“振兴蒲织之乡”科技特派员团队项目注重蒲织产品技术创新、拓展蒲织产品品类,树立蒲织产品品牌、扩大蒲织文化的推广,通过培养产业工人与高级乡村工匠,建设大学生艺术研创基地、建设工作坊,帮扶蒲织产业转型升级。

无独有偶。广东海洋大学科技特派员团队调研河头镇各自然村,推广香芋、番薯、菠萝蜜、雷州黑山羊等特色农产品种养的新技术,投入120万元资金和12个科研团队,为当地量身定做了12项产业振兴科研课题。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湛江科技特派员扎根一线,为传统产业蓄能插电。

接下来,湛江将拓展多领域复合型科技特派员选派渠道,精准对接各镇的产业技术需求,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鼓励科技特派员联农带农创新创业,扶持一批科技型农村致富带头人,打造农业科技致富共同体。

同时,湛江还将推进科技特派团工作站建设,以“星创天地”等农业创新平台为抓手,搭建帮扶合作平台,统筹科技特派员团队资源,加强日常管理,做好培训、组织协调等服务保障工作,打造科技特派员在基层服务的加油站、服务站。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