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周原冰:新型电力系统需20年~30年推进

   2023-08-28 中国企业家杂志
78
核心提示:8月27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协鑫集团主办的长三角数字能源算力大会暨专精特新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苏州举

8月27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协鑫集团主办的“长三角数字能源算力大会暨专精特新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苏州举办。会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就“智能算力与能源转型”主题作了主旨演讲。

周原冰演讲的精彩观点:

1.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重点阶段,主要在于未来10~20年,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互动,储能,数字智力产业的研发、应用、投资。

2.建设灵活智能的配电网,要优化配电网网价,尽快消除供电的薄弱环节,要更快支撑电能下乡、分布能源的接入等。

3.光伏基地化开发的潜力,2030年西部、北部可以达到6亿千瓦。到2050年可以达到28亿千瓦。东中部地区分布式开发潜力也非常大,像江苏、浙江已经走在前面。

4.电力产业和数字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是新时期推动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最重要的举措。

以下为周原冰的演讲实录(有删减):

01

新型电力系统主要看未来10~20年

今年7月份,中央发布深化电力系统改革,进一步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重点的建设任务、原则和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要求。

从中央提出的五大特征——清洁低碳、安全、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就可以看出来,我们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于数字自动技术的重大而紧迫的需求,也可以看出来我们数字智能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合作组织也是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路径建设了重点,以及它的规划、运行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这里面我就简单地汇报一下,我们对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演化路径的研究和判断。

我们认为新型电力系统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如刚才吴部长所说,是一个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复杂的人造系统。我们认为新型电力系统需要20年~30年的时间来推进,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阶段,包括:初见成效、基本形成、优化提升。

但是我们跟其他机构有一点不同,我们认为新型电力系统它的建设重点阶段,主要在于未来10~20年,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互动,储能,数字智力产业的研发、应用、投资,这都要在2030年、2040年这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我们国家的双碳目标需要我们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支撑,不仅是电力的减碳,其他领域的转型发展、低碳发展也需要低碳绿色电力的支撑。

第二,也是我们产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巩固在新能源、数字能源、数字经济方面的优势,占领国际技术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所以,我们认为在未来十几二十年中,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相关的投资都应该在3万亿元这个水平,这也为包括协鑫在内的广大能源电力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02

源网荷储数

新型电力系统的推进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把它梳理成叫“源网荷储数”,五个方面协同推进。

“源网荷储”是实体物理系统的建设改造创新发展,“数”是数字智能支撑赋能各个环节,是构建电力系统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给系统一个强大的外挂。

从“源网荷储数”这几个维度来看,主要有这样一些观点和判断,简要给大家汇报一下。

在电源侧,因为是新型电力系统为主体,所以最重要还是要加快新能源的开发,这里面包括集中式集体化的开发,包括分布式的开发。

我们认为,除了蜂窝这个主角要进一步加快规模化的开发,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可控的零碳的电源的研发示范应用。

这里面除了常规的水电核电之外,也要重视燃氢氯胺的发电等等新的可控的绿色电源的研发,因为我们的安全保供压力也非常大。只有这样,才能把新能源开发消纳和整个系统的安全保供能够有效的统筹好。

我们也在今年发布了中国新能源基地化开发报告,主要是结合国家沙戈荒基地的布局,对整个国家,特别是西部、北部,三省分区,所有的地区对它的风光资源开发调整都进行了系统研究,报告已经公开发布出版。

总的结论,我们这些风光资源还是非常充裕的,开发的条件和经济性也是非常好的,完全能够支撑整个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

我们认为光伏基地化开发的潜力,2030年西部、北部可以达到6亿千瓦,到2050年可以达到28亿千瓦。这都是一个巨大的数据。

在东中部地区,分布式开发潜力也非常大,像江苏、浙江已经走在前面。目前分布式光伏今年可能要超过2亿,我们认为到2050年东中部光伏总额度可以超过6亿,未来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当然,问题、挑战也很多,关键是要做好和电网的协同协调。这里面也涉及到储能技术的应用,控制水平的提升,优化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智算设施建设和能力的赋能。

03

电网配置优化

在电网这块,因为它关系到整个能源的配置,是一个技术平台和枢纽。所以这里边,它也是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关键我们认为三个方面:

建设高效配置的大电网,进一步把全国的电网优化配置格局进行完善,也就是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多能互补,这样一个大的配置网络要进一步加强完善,协作更加清晰。

持续地优化布局,跨省跨区的直流的输电通道,优化建设,不断完善各省电网的主网架。

这里面我们也已经提出了,一个是要加强西北和西南的联网,主要提高水电和一些灵活性资源的共享,大范围的共享能力,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一个是加强电网的交换能力,川渝地区的用电紧张,跨省跨区的电力互补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电网的相互资源,供给能力。

再有就是建设灵活智能的配电网,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个要优化配电网网价,包括城市电网、农村电网;要尽快消除供电的薄弱环节,要更快地支撑我们的电能下乡,我们分布能源的接入;再一个就是包括储能,还有开展微电网的建设,来优化电网运行调控能力。

包括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要形成一个新的形态和模式,从过去单纯的电力消费者,向电力厂商的转变,特别是电动汽车的发展。

我们认为实现车网的高效智慧互动,对于未来电力的基础设施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这一部分解决不好,就是一个负担和灾难,如果把它能够统筹好、解决好、协调好,它就是一个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保护。

我们也有一些量化数据,2050年有超过三亿辆电动汽车,那么考虑各种因素的话,通过有序充电,它的调节能力可以达到3亿千瓦以上,如果再能够实现V2G的双向的电,那么对于电力的保供也会进入可观的容量支撑。

关键是要尽快有最新的标准来应用,各位的设施应接尽接,就是具有双向互动功能的产品。再一个就是协同,我们认为氯氢发展潜力很大,现在已经在北部的一些地方使用,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协鑫在电池储能这块走在国际前列,我们认为储能是一个多元并进,融合发展态势,除了目前比较有前途的电池储能之外,还有一些新的需要我们重视,包括长寿命、低成本的储能。

04

电力、算力协同发展

最后重点谈谈对于赋能各个环节的一些粗浅思考。从电源到电网形态、到技术机理都发生了一个巨大变化,其核心本质是电源的变化。

从过去的大而强,到未来的小而多,随机性,再加上我们监控的数量级的上升,所以对我们的深度感知、快速感知,海量数据处理,高效协同,智能控制都提出了全新更高的要求。

这些技术快速发展,也对我们各个环节的互联互动协同规划提供了新的条件,也对我们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地优化配置,优化管理提供了新的功能。

我们认为是要把数字化、智能化计算,深度融合也就是物理的深度融合,统筹强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实现各环节的精准映射、深度感知、智能优化互联互动。这里面比较关键的核心基础就是要统筹强化我们的基础设施。

我认为第一要超前布局,一定要超前的看待我们行业的大势,来进行统筹的布局规划投资研发。

第二个是要统筹,这里的统筹涉及到上下游之间的统筹,涉及到区域还有行业的统筹。还有就是要把我们的能力跟我们需求要统筹好,既要充分挖掘,研究我们的各个场景的需求,又要考虑一定的超前性、引领性,既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过于超前,有一些设备利润不足,这个匹配统筹是非常关键的。

另外一个就是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通用大模型和专业的行业的大模型的应用,我认为我们要更加重视,我们现在的应用电力的数字化水平相对是比较高的,但是目前来讲,在这方面重视和投入还是不够的,因为进一步的加强所谓的高级人工智能的功能研发应用,让它在整个系统的风险识别,优化调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云网互动,核心是利用通信控制和协同优化技术,也就是所谓的虚拟建场技术,对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数据中心、商业综合体、工业园区的组合来进行接入、优化控制。我认为,随着技术的应用和电力市场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电动汽车和电子卫星。

支撑碳的核算计量管理,随着转型的深入,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我们基于用电数据,基于能耗数据,关联分析,来构建电碳结合的信息数据服务平台,这一方面也是未来的一个关注点和重要方向。

最后,支撑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

1.促进多网融合。利用数字经济的平台,促进电网和热网、气网、氢网,以及交通信息网的多网融合,我们前几年专门出版了“三网融合”,主要就是能源、交通、信息的融合发展。

2.利用大数据的监测分析融合技术,实现多能互补协调发展,把各种分散资源聚合,实现供需的互动,综合智慧能源的服务。

3.推动各类云平台的发展,推进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云化,逐步来推动扩展公共服务云的生态建设,共建企业管理云、生产控制云和公共服务云有效的协同。

最后,我认为电力产业和数字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也是我们新时期推动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落实我们能源安全新战略最重要的举措。

绿色化智能化互动,电力和算力的协同融合是大势所趋。不仅是为我们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提供工具和手段,同时也带来整个行业生态各方面的管理的变革、体制机制的创新和价值的提升,促进能源+信息+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