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清洁能源装机居五大电力之首!国家电投上半年“风光”无限!

   2023-08-29 国际能源网
69
核心提示:国家电投在五大发电集团中以最小规模起家,但却以清洁能源占比最高在发电集团中独树一帜。截至 2022 年底,其中清洁能源装机 1.4

国家电投在五大发电集团中以最小规模起家,但却以清洁能源占比最高在发电集团中独树一帜。截至 2022 年底,其中清洁能源装机 1.4 亿千瓦,占比 65.87%。新能源发电装机量、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均居世界第一。

仅仅过去半年,在2023上半年结束时,占比数字又上升了将近两个百分点,国家电投所管理电力总装机达到2.32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60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总量占比超过67.67%。

不仅如此,在2022年数据优势的基础上,国家电投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归母净利润均创历史最优。

那么钱智民所带领的国家电投做对了什么?

钱智民带来的新风

国家电投由中电投集团和国家核电重组而来。2017年中电投集团成立之初在分析自身优劣与发展形势基础上,提出了“以电力为核心,水火核并举”的战略思想。水电和核电占比高,这成为国家电投发展清洁能源的强劲基础。

自2018年钱智民入职国家电投,担任党组书记、董事长之后,虽然国家电投依旧保持清洁能源占比高的惯性优势,并以高速增长的方式扩张清洁能源装机总量,但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的提升已经不再是国家电投最大目标。

在促进新能源发电装机量增长中,国家电投将技术创新提在首位。2018年年中,正是在钱智民主持下,国家电投确立“2035一流战略”总体框架内容。这也是钱智民从核电企业入驻国家电投这一多元化发电企业之后首先确立的战略。

“2035一流战略”是将创新确定为重要理念,将“先进能源技术开发商”确立为首要战略定位,并就加强和提升创新发展和成果落地的能力做出了一系列安排。

不过,“先进能源技术开发商”这一目标的内涵是在2020年之后逐渐清晰的。2020年4月,在钱志明到国家电网拜会国家电网党组书记、董事长毛伟明时,双方就网源协同发展、综合智慧能源开发、储能示范、氢能研发、国际化发展、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并达成共识。

这是国家电投首次披露技术创新的几个重要方向:除了已经具有优势的水、核、风、光四大类清洁能源技术之外,综合智慧能源开发、储能、氢能也正在国家电投新的技术创新方向。

正是从那时开始,“先进能源技术开发商”这一身份逐渐清晰。

时间来到2023年上半年,这几个方面都有业务上的延伸。这一趋势从钱智民上半年与客人的交流重点与国家电投一系列签约活动就可以清晰看到。

钱智民在会见5个来自地方的客人时,提到的最多的是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在和河北、贵州、浙江以及四川攀枝花客人会谈中都提到这一合作内容。不仅如此,在和国内企业高层以及外方客人会面的时候,也多次提到了综合智慧零碳电厂。

除了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储能、氢能是钱智民提到比较多的内容,分别在和河北、浙江、重庆的客人见面时提到,另外和国内企业和外方客人也多次谈及。

海上风电也是钱智民所关注的领域,在与河北客人王正谱谈到的海上风电的合作。作为一个从西北之地出发的企业,国家电投长期在陆上耕耘。随着国家电投在海上风电的发力,2022年其进行了总量超过10GW的海上风电竞配机组框架招标。在2023年这一发力趋势在延续中。

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是国家电投的“王牌”

在综合能源领域有两家央企执技术和市场牛耳,那就是国家电投和国家电网。国家电网主打“用能”一侧的综合能源服务,国家电投的“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则在多方位创新。

根据国家电投的定义,“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是通过智慧系统聚合新能源(泛分布式)、储能(分布式、共享)、生物质、可调负荷等,形成的新型能源生产和消费聚合体。也就是说电力生产和消费包圆儿了,并在这种综合性调配中实现近零排放。

国家电投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依托的是国家电投“天枢一号”综合智慧能源管控平台,把电源端纳入到调度系统里来,以储能为桥梁,把发电端和用户端打通,通过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的建设,可以提高能源自给率,提高保供能力。在用户侧来说,能够实现平抑区域内负荷波动、补充尖峰缺口、降低客户用能成本等功能。

对国家电投来说,这是一种发电、用电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综合能源利用形式的创新。作为首个提出碳达峰目标愿景的能源央企,国家电投将清洁能源、低碳零碳渗入到每个环节。目前国家电投总部大楼作为试验田,打造“清洁、低碳、智慧”楼宇项目,每年自发自用绿色电能30万千瓦时,年节电60万千瓦时,通过“自发自用绿电+认购非补贴光伏项目,绿证”的方式实现了全年用电100%绿色化。

这种集光伏、小型风电、储能等多种能源于一体的项目已经在各地纷纷建立,钱智民在与客人会谈之时,多次提起这一合作内容。这也是国家电投将与地方和多个企业进行合作的领域。

国家电投“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伴随着国家电投的“雪炭N行动”正在各地推进中。2022年8月,国家电投首次提出实施“雪炭行动”,意为“冬天送温暖,夏天送清凉”,以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为地方政府“迎峰度夏、迎峰度冬”。2022年12月,国家电投首个“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河北保定项目并网投运。

可复制、迭代的“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如今已在祖国各地开花结果,截至2023年2月底,国家电投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在建项目达36个。从几个典型项目可以看到国家电投主推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的技术优势:

武汉经开区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在经开区的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正在实施零碳电厂示范性项目,基地内已经建设完成分布式屋顶光伏(一期)、车棚“光储充”、微风风机、智慧路灯、充电桩、光伏太阳花景观等设备。

未来项目完全建成后,零碳电厂生产的电力,将全部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园区内配有三套储能系统,零碳电厂所发电力优先供园区自用,余电上网。

湖州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今年3月,浙江湖州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和平共储”项目落户湖州,这是一个被国家电投寄予众望的项目,因为“和平共储”是国家电投建设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的战略构想的集中体现。项目首次全方位、多要素、多场景展示国家电投多层级智慧控制系统架构和源网荷储一体化聚合,实现储能资源共享及整村户用储能试点突破,一期将为电网提供顶峰能力5万千瓦。

3月22日,湖州现场推进会举办,国家电投与正泰集团、华友钴业、太湖能谷等16家企业签署了《浙江省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产业联盟合作协议》,推进浙江省用户侧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开发建设。

就在当天,钱智民和浙江省能源局局长周卫兵出席了会议并致辞。次日,钱智民在杭州与浙江省长徐文光会见时,双方也再次将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列为双方的共同关注点。

据浙江省测算,到2025年,“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将为浙江带来600万千瓦的灵活电能,在关键时刻提供超千万千瓦的电力支撑,占浙江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的十分之一;每年提供225亿度绿电,碳减排效应相当于新建47个西溪湿地。

更重要的是,未来将为出口企业减少约108亿元碳关税。众所周知,浙江作为一个工业品出口大省,在“碳足迹”溯源条件之下,大量的产品将被追溯到每一步零部件的生产过程。如何实现绿电环境下的每一步追踪,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国家电投在“综合能源零碳工厂”的推进中,大量绿电在国家电投智慧控制系统之下将有完整的碳足迹可以追踪。

苏州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一期项目接入超过250家工商业用户,总负荷超过500兆瓦,可调约100兆瓦。二期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将建成12.8兆瓦/25.6兆瓦时独立储能。

国家电投广东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琴澳零碳电厂与深圳零碳电厂是其中重要一步,5月26日,琴澳能源、深圳能源分别与多家客户集中签订综合智慧零碳电厂合作协议。此次集中签约,将为大湾区打造功能强大的“综合智慧零碳电厂”。

国家电投在7月12日的低碳日新闻中说:“我们打开物质能量转化新方式,让绿电转化成为降碳新方向,探索国家能源安全新型低碳解决方案,实现“绿电-绿氢-绿油气”产业链延伸,将间歇性的风光资源换个方式存储变成更加稳定的存在,更好服务各行各业用能需要。”

国家电投正是通过“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的建设,将多个能源技术方向串起来,就企业来说,实现了能源“自洽”,就国家来说,为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找到了示范路径。

储能和氢能是一对儿“法宝”

为了应对光伏和风电资源的不稳定特性,储能设施的建设成为应有之义。

对国家电投来说,如果没有储能这一让发电和用电更加“从容”的设施,那么新能源发电的技术轰炸和装机发电量的效果也无法尽数展现。

2022年以来,国家电投已经有超过20GW的“蓄电量”,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加快了抽蓄项目的建设。

新型储能方面,国家电投对储能技术的研发多头并进。除了锂电,长时储能成为国家电投的研发重点。

提到国家电投的储能,必须提到“容和一号”。国家电投2017年布局储能产业之后,研发出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铁-铬液流电池储能产品——“容和一号”。铁-铬液流电池技术的应用,符合我国大规模、长时间安全储能需求的新型电力系统,而这一技术正是国家电投专为储能自主研发的,并且这一技术还为2022年冬奥会举办提供了超过5万千瓦的清洁储能能源。

就在今年2月,全球首套兆瓦级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示范项目在内蒙古霍林河完成建设,该系统由34台“容和一号”电池堆和4组储罐组成。这一项目的完工也标志着铁-铬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迈入兆瓦级应用时代,刷新目前全球铁-铬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最大容量纪录。

这一项目落户在内蒙古电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有限责任公司电力分公司,是“源网荷储用”多能互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创新取得的重要成果,代表了液流电池的最高成就。

在储能技术创新方面,国家电投在长时储能领域的布局还包括铅炭电池、钒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相关项目也层出不穷。

钒钛股份在去年10月发布公告,与国家电投集团西南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融科储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就共同加强全钒液流储能产业前沿关键技术应用,推动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应用的推广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创新发展的目的,达成战略合作意向。攀枝花市作为钒之都,国家电投和攀枝花市领导的合作背后有很大想象空间。

除了电化学储能,5月8日,国家电投河南公司5兆瓦/175千瓦时飞轮储能项目顺利通过河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一次调频现场试验,该项目投运后将成为全球新能源发电侧功率最高、装机容量最大的飞轮储能项目,也是国内首个新能源+全容量飞轮完成一次调频改造工程项目。

据国际能源网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投入运营的重点储能项目如下:

除了发电侧储能技术发展和项目推进,由于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的技术需求,国家电投也在寻求户用储能的技术突破。今年上半年在与阿特斯董事长瞿晓铧会面时,除了谈到阿斯特光伏治沙和海上漂浮光伏之外,钱智民还提到了户用储能。

之所以关注用户侧储能,也与综合智慧零碳电厂的推进有密切关联。在零碳电厂的设计与落地过程中,国家电投在工商业储能和户用储能都实现了多场景应用的突破。

例如湖州综合智慧零碳电厂重要组成部分“和平共储”项目,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铅碳储能电站,“和平共储”项目主要服务工商业园区。该项目分为两期,总容量达到100 MW/1061 MWh,一次充满可存100万度电,一期建设容量45 MW/584 MWh,布置144个铅碳电池单元。

不仅如此,国家电投的储能项目还充分利用峰谷价差的优势,来促进用户侧储能经济效果最大化。湖州零碳电厂一期项目中,还与平行政村丁家湾新村42户居民签约,投运42台户用储能,40台为铅炭电池,容量11.5 kWh,2台为磷酸铁锂电池,容量10.5 kWh。户储设备按照峰谷套利模式运行,浙江省居民用用电峰谷价差0.28元,可为每户节省年用电费1000元。

由于浙江是目前全国峰谷价差最高的区域,户用储能经济效益更容易体现,这也是国家电投加大和浙江在储能领域合作的基础。

综合智慧零碳电厂没有标准化的方案,但是基于不同的场景应用不同的储能方式和运作模式,从而形成了可行的商业模式,这也是在国家电投新能源领域将储能价值最大化的一个体现。

国家电投对长时储能情有独钟,技术多点开花,布局并不局限于一个赛道。麦肯锡预测长时储能即将在全球范围迎来大规模装机,从电力央企国家电投的储能投资路线来看,这一预测不无道理。

国家电投是发电央企中对氢能着力最多的企业。其旗下氢能业务相关企业包括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氢科技)、吉电股份。其中吉电股份是上市企业,而国氢科技也在酝酿上市中。

2017年,国氢科技成立,是国家电投实施氢能产品线战略的主体,重点布局燃料电池及PEM制氢两大产品线,形成了“氢腾”燃料电池和“氢涌”PEM制氢装备的两大系列产品。国氢科技已经在多个城市建成产业基地,并多数成立了公司,一、国氢科技:

2017年,国氢科技成立,是国家电投实施氢能产品线战略的主体,重点布局燃料电池及PEM制氢两大产品线,形成了“氢腾”燃料电池和“氢涌”PEM制氢装备的两大系列产品。

国氢科技已经在多个城市建成产业基地,并多数成立了公司。其中包括:

1、长春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11月成立,由国氢科技、吉电股份联合国家电投新疆能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成立,承担PEM制氢产品线的研发生产任务。

2、宁波绿动燃料电池有限公司:2019年7月成立,开展氢燃料电池等氢能关键设备的产业化生产制造工作,投资建设了国家电投华东氢能产业基地,位于浙江省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另外在宁波还成立了宁波氢远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主打燃料电池专用金属双极板及配件的制造、加工、检测及销售等。

3、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2020年7月成立。除质子交换膜外,还包括膜电极、碳纸、电堆及燃料电池系统等,同时进行电解水制氢关键设备的研发和生产。负责建设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

4、济南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12月成立,主持国家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项目,主打燃料电池装备制造,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包括车用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等4条生产线。预计2025年底可达到万台产能,2030年底前达到不低于10万台产能。

5、佛山绿动氢能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4月成立,将与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共同建设国家电投华南氢能产业基地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00亿元,项目拟选址丹灶镇,其中一期计划投资20亿元,重点建设膜材料、碳纸、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等生产线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创新平台。

2023年5月10日,国氢科技发布乘用车用燃料电池 “氢腾-S”系列产品战略,根据战略规划,未来五年,国氢科技将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氢腾-S”系列产品将首先搭载全新红旗H5乘用车进行应用示范,后续将推广至更多车型,预期五年累计投放车辆10000台。

吉电股份从 2018年开始谋划氢能产业。目前吉电股份开发的白城分布式新能源发电+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和长春中韩示范区“光伏+PEM电解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均已投运。

在吉林省大安市化工园区开发的风光制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于今年6月底正式开建。作为吉林省“氢动吉林”行动的“头号工程”,大安项目被吉林省列为2022年度重点项目和集团公司绿电转化产业标杆项目,制氢能力可达每小时46000标方,建成后年产氢规模达到3.2万吨,这一规模也是目前已知国内最大项目。

今年上半年,钱智民会见的客人当中包括氢聚科技董事长丁军。氢聚科技是一家成立于2021年的企业,并已于2022年完成了天使轮融资。企业定位是国内的氢/氨能源产业化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致力于氢/氨能源应用产业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钱智民此次和丁军的会面,不免让人联想到吉电股份已经开始建设的大安氢氨项目,双方在技术和应用上的合作将有望有助于国家电投氢氨领域的应用扩展。

更加不同寻常的是,在目前大型制氢项目多选择碱式制氢方案的时候,吉电股份将PEM制氢技术延揽入项目,除了安装39套碱液制氢设备,还计划安装50套PEM制氢设备,技术的多样性也非常符合国家电投的技术创新特质。

除了制氢,吉电股份还在吉林省氢能规划的框架内,促进白城区域建设千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基地,在吉林中部长春中韩示范区建设氢能装备研发制造应用基地,并在白城、长春间打通形成制氢、储运和化工产业应用的氢能走廊,促进发展吉林省氢能全产发展。

在绿氢项目领域,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 50 万千瓦风光制氢一体化示范项目在今年上半年已经进行环评公示,这一项目是国家电投与亿利洁能合作开发,利用风光发电制氢,年生产绿氢15460吨。

除了绿氢项目和氢燃料电池研发和生产,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还参与了天然气掺氢研究。2023年2月9日,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张家口鸿华清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煤气热力工程设计院等单位联合在河北张家口某小区举办了天然气掺氢入户应用示范通气仪式,将“绿氢”混入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至该小区20户居民家中。

随着全球对氢能的高度关注,氢能技术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竞争前沿。在2019年“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上,钱智民就率先提出了“电氢能源体系将成为构建现代能源体系途径之一”的判断。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掌握氢能全产业链自主核心技术的公司之一,国家电投正在通过深化氢能产业布局,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氢能成为国家电投新增长极奠定基础。

风光项目齐头并进

从成立伊始,国家电投就具有一种“清洁能源”气质,尤其是从2020年之后,风、光等清洁能源占比越来越大,火电装机已从2020年的近乎一半,在2022年已经下降到38.86%。

在2022社会责任报告上可以看到,截至2022年底,国家电投电力总装机其中清洁能源装机1.4亿千瓦,占比达到65.87%。

7月初国家电投公众号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6月底,国家电投管理电力总装机达到2.37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60亿千瓦,其中,光伏装机6780.68万千瓦,较2022年年底数字多1450.65万千瓦,增幅达27.2%。风电装机4841.31万千瓦,较2022年底数字多610.28万千瓦,增幅达到14.2%。

国家电投是电力央企中启动风、光领域投资最早的企业之一,光伏发电也是其布局的重要业务板块。自2011年起,国家电投就开始规模化开发光伏项目,每年以16%-20%的增幅持续攀升,业务遍及青海、贵州等30个省区。同时,国家电投还将光伏业务拓展到境外,如越南、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家。

这其中可以看到,光伏的增长在国家电投新能源增长最重的一极。光伏项目不完全汇总如下:

光伏技术的创新是光伏装机总量高速发展的基础。在技术方面,今年3月31日,黄河公司N型电池及组件技术斩获“金豹奖”三项荣誉。获得荣誉的基础是黄河公司“高效N型双面IBC电池”先进的技术、IBC BIPV组件产品优异的性能和坚实的技术研发能力,一举斩获“金电池奖”“金组件奖”“技术卓越奖”三项殊荣。

新一代“高效N型双面IBC电池”表面钝化性能进一步提升,电池转换效率超过25%,MBB主栅线设计,单瓦成本进一步降低;双面率达到70%以上;可叠加TOPCon技术,电池转换效率突破26%。

国家电投于今年7月22日发布的《建设世界一流光伏产业宣言》显示,预计到2025年,国家电投光伏发电装机将超过1亿千瓦,基本建成全球光伏装机规模最大、核心技术领先、产业深入融合、具有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生态环境友好的“世界一流光伏产业”,并打造万亿级绿色光伏全产业链,同时实现新增光伏设备全部国产化和“近零碳”采购。

风电也是国家电投新能源发电中重要一极,除了项目和发电量,国家电投也在技术创新上发力,以技术促进更稳定更高效的风力发电。今年5月8日,国家电投云南国际富源西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标志着国内装机规模最大高原风电基地成功投运。

这一项目总装机规模800兆瓦,是云南省级重点工程,安装135台风机,分3期建成。一期(墨红片区)300兆瓦、二期(冒天水片区)100兆瓦、三期(老红片区)400兆瓦,分别位于曲靖市富源县、沾益区、麒麟区。

项目建设过程中,云南国际克服了设备供应能力不足、大件运输难等诸多难题,聚合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力量,刷新了我国高原风电基地建设的全新速度,实现了多项“首个、首创”成果业绩。

该项目有9台风机单机容量达6.7兆瓦,是国内陆上单机容量最大风电机组。该项目还运用各类智能传感器设备全方位采集数据,实现发电设备远程监视控制和预警,这样的创新方式在国内也是首次运用。

今年上半年投运和进入审批阶段阶段的风电项目有:

另外有多项一体化项目正在推进中:

按照国家电投发展战略,到2025年,国家电投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将超过70%。到2035年,新能源发电占比达到90%。因为2023年上半年即达到了67.67%,70%显然是一个触手可及的任务,而且有望提前完成。

核电、水电:持续在我国大地抒写雄文

钱智民作为一位从核能企业走出的国企领导,对国家电投原有的核能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电投于今年5月10日发布“国和一号”品牌。这一技术产品依托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重大专项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先进核电型号,具有安全系数高、经济性能好、创新成果多等特点。

6月21日,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正式认定,国核设备主导产品“国内非能动压水堆核电站核安全设施成套设备”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标志着国核设备拥有了包括钢制安全壳、结构模块、机械模块、一体化堆顶组件在内的成套设备的制造、拼装、安装一体化实现能力,并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

在项目方面,今年上半年,山东海阳核电项目 3、4 号机组和广东廉江核电一期工程项目分别有了重大进展。海阳项目4号机组首个大型模块在今年6月30日核岛底封头顺利完成吊装,标志着工程建设进入新阶段。廉江项目在今年4月15日2号机组核岛开工。另外,在6月25日,广西白龙核电项目1、2号机组环评报告获得批复,这一核电项目装机600万千瓦,由国家电投广西核电有限公司投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江山镇,拟建两台CAP1000压水堆核电机组及配套设施。

水电同样也是国家电投优势技术。6月12日,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的青海羊曲水电站330千伏开关站项目工程正式开工。这一项目装机120万千瓦。

作为国家电投水电建设主力军,黄河公司并没有囿于水电,5月4日,以黄河公司作为牵头单位,依托青海省十大创新平台培育建设的多能互补绿色储能实验室,成功被认定为青海省2023年新型研发机构,并获得1000万元相应奖补和政策支持。该实验室将着力解决“水光风储多能互补系统协同调控”“绿色储能关键装备与系统集成”两大科学问题,开展多能互补、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热储能等五大研究内容。

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持续给力

国家电投截止到今年第一季度合并口径的财务数据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到,2022年净利润数据为193.38亿元,而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就达到了88.35亿元,这一数字显示,国家电投的财务状况也同其新能源发电装机一样,充满了欣欣向荣的势头。

具体到上市公司,目前国家电投有六家上市企业,其中中国电力是在香港上市,它已经给出了今年上半年发电量数据:

可以看到,中国电力增长最快的是天然气发电,次之是风电和光伏发电。

在A股上市的国家电投子企业包括吉电股份、电投能源、上海电力、电投产融、远达环保5家。其中与电力业务更相关的是吉电股份、上海电力、电投能源。

就利润情况来看,上海电力实现了大跨步发展。2023年第一季度,该公司完成发电量177.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23%;营业收入103.42亿元,同比增长23.39%;归母净利润3.35亿元,同比增长230.64%。

之所有有这么好的表现,上海电力表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境外发电项目的经营规模和利润贡献快速增长。其次是公司加快绿色转型,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和效益实现增长。2022年,公司新能源发电量140.6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42%,新能源板块实现净利润25.47 亿元。

新能源带给企业的不仅是清洁的电力要素,同样也是充满生命力的财务数据。在钱智民的率领下,国家电投正在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新能源发电道路上一路狂飙,并有望在2035年顺利实现90%占比目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