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产教融合培应用型人才 赋能产业数字化、低碳化“双转型”

   2023-06-12 中国能源网
64
核心提示:中国上海,2023年6月9日在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共同推动下,中国产业正面临数字化和绿色低碳的双转型挑战,亟需职业教育培养更

中国上海,2023年6月9日 —— 在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共同推动下,中国产业正面临数字化和绿色低碳的“双转型”挑战,亟需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支撑产业转型和社会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产业适应性,为此,通过产教融合引入行业前沿趋势和企业技术力量,将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活氧”。

当前,两大转型正在加速融合,相互促进:数字化技术能提高生产和能源效率,促进新能源发展,实现产业协同,已成为绿色转型的最佳工具;同时绿色转型又为数字化发展提出更多应用需求,指明发展方向。作为全球能源管理与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专家,施耐德电气是双转型的践行者和赋能者。在职业教育领域,施耐德电气以开放合作的理念,立足自身技术和经验优势,融通产业资源加强生态协作,通过“碧播职业教育计划”、“法国施耐德电气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后文简称“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等,助力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双转型”应用型人才,并为产教融合探索出一条“创新”与“生态”融合的特色道路。

 

 

施耐德电气职业教育工作沟通会圆满落幕

职业教育工作沟通会成功召开 产教融合硕果累累

为共同应对转型机遇与挑战,搭建中国职业教育合作交流平台,2023施耐德电气职业教育工作沟通会近期召开,共同探讨“双转型”背景下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促进校企之间的分享与交流。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成梁副秘书长,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公司事务及可持续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王洁,以及51所合作院校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上,施耐德电气总结了自身职业教育项目的进展,并展示了未来规划。其中,起步于2016年的“碧播计划”已成为施耐德电气特色鲜明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提供工业自动化、高端制造和能源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和经验,培养专业人才,助推相关产业奠定转型基础。“法国施耐德电气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则是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施耐德电气共同实施的中国教育部首个中法产教融合项目。该项目结合施耐德电气的国际经验,助力职业教育加强国际交流;并通过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领先数字化技术助力职业院校提升绿色创新水平,为产业转型培养“双转型”应用型人才。

在沟通会上,施耐德电气公共事务总监许屾表示,截至目前,施耐德电气已与全国超过90所职业院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合作,为近900位教师提供了培训,受益学生超9万名。面向双转型趋势,未来将进一步向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发展迈步,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并探索更多国际化机会。

 

 

会议为职业教育搭建了合作交流的平台

重庆万州职业教育中心秦小滨校长参与活动并讲道:“在‘双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要聚焦于培养更高层次、高水平的‘双转型’应用型人才。与施耐德电气的校企合作为我们带来了关键行业的前沿应用需求和领先技术,帮助我们切实把握时代脉搏,为青年人才的发展赋能,又能为行业转型提供助力,实现多方共赢。“

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新机遇 落实“双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本次沟通会正值施耐德电气2023年创新峰会召开,会议期间,与会嘉宾参观了施耐德电气在创新峰会上展出的绿色创新产品、领先数字化解决方案和全面服务,并通过参与工业、建筑、电网等重点领域的行业分会,深入了解产业发展趋势。

作为实现“双转型”路上的赋能者,施耐德电气将继续探索产教融合的前沿发展,通过提供创新技术、产业理论、创新合作模式,赋能未来“双转型”应用型人才成长。同时,通过持续升级校企合作模式,以绿色低碳产教融合项目等机制,进一步扩大生态圈,携手更多中国职业教育机构,共同迈向产教融合的未来发展新机遇。

施耐德电气副总裁、公司事务及可持续发展中国区负责人王洁表示,“应用自身领先的数字化技术与深厚可持续经验,施耐德电气将继续携手中国职教院校、教育协会等生态伙伴,落实‘双转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各大产业迈向高效和可持续注入澎湃动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