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在做CCER开发相关课件的时候,顺便调研了一下CCER审定核查费用的现状。
这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CCER的审定核查费用相较于前两年有了大幅提升,已经接近之前CDM审定核查的水平了!而且DOE还处于业务饱和状态。
CCER还没开呢就这样,这要是开了,那DOE们岂不是又要起飞了?
在震惊羡慕之余,我突然想到个问题,那碳核查咋办?
故事从CDM时期讲起…
当年CDM最火的时候,那可真是一本万利。大家一窝蜂地冲进CDM这个圈子来想在几年之内捞个几千万实现财富自由。
然而CDM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到2012年底欧盟不再使用中国CER,总共不到7年时间。除去头尾进场准备及提前离场所需的时间,真正能够精准进场,收割一波然后在市场崩塌之前离场的人其实并不多。
但犹如淘金热养肥了卖铲子的人一样,CDM时期也有催生了稳赚不亏的卖铲人——DOE(审定核查机构)
因为不管你项目开发是否成功,都必须花钱找DOE为你出审定报告,今后每签发一次还需要出核查报告,那时的价格差不多20~50万不等。单子也是经常接不过来的,甚至出现业主加价插队的情况。虽然不能像开发方一样有直接实现财富自由的机会,但是一年拿个百八十万还是比较轻松的。更重要的是,那时候DOE的地位是很高的。
我在我写的书《碳中和时代》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DOE作为代表联合国行使项目合格性审查的一个群体,在当时可谓风光无俩。不但拿着超高的薪水,还掌握着项目的生杀大权,因为项目的核查需要每年去一次现场,尝到CDM甜头的项目业主会将DOE的现场核查认作是“联合国派财神爷来送钱”。对于一些从来没见过外国人的偏远山区,“联合国来考察项目”会成为当地的一大新闻,甚至当地政府都会出面进行高规格地接待。一位朋友曾告诉我,为了接待国外DOE,当地业主曾组织了鲜花和迎宾队到机场接待。另一个DOE因为错过了航班,业主为了不耽误核查,甚至直接派车连夜奔袭1000多公里去接送DOE。
汪军《碳中和时代-未来四十年财富大转移》
但是,在2013年CDM大厦轰然倒塌后,这些DOE失去了业务,除了部分人转行以外,大部分DOE都进入到我国的碳核查机构,开启了碳核查工作。
当然中间还有一段CCER项目审定核查的时间,但已经暂停了6年,原来的DOE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做核查。
关于碳核查员的地位以及薪酬水平我想大家都比较清楚,对于经历过CDM辉煌时期的DOE来说,现在搞碳核查可以是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不过也没办法,因为没其它业务做嘛。
也正是这批DOE转过来的核查员,成为了碳核查的中坚力量,也将碳核查的质量维持在一个高水平状态。毕竟有过DOE相关审定核查经历的,做起碳核查,那都是手拿把掐的事。
因为碳市场数据造假事件,现在主管机构对碳核查的要求越来越高,核查员责任越来越大,而费用却是不增反降。这使得一些有能力的核查员开始离开这个行业,特别是在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以后,市场对双碳人才的需求暴增,很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核查员都离开了核查行业。一些民营企业一看风险高利润低,干脆整个业务砍掉,去搞碳资产开发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有经验的碳核查员这两年流失很严重,我曾听说已经有政府开始主动打电话让之前有实力的企业去参与当地碳核查的,估计是看了一些惨不忍睹的核查报告后作出的决定。
剩下的有实力的碳核查机构,就是那几个国字头的本来就是做三方业务的公司。而这些公司正好就是那些有CCER审定核查资质的DOE,人员也是高度重叠。
一边是2万块一单的碳核查,一边是20万一单的CCER审定,工作内容都差不多,DOE用脚投票也会优先做CCER审定核查。
所以,CCER重启成压死碳核查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然,也不是说未来没人做碳核查了。事实上,想通过碳核查挤进双碳这个赛道的公司和个人多如牛毛。但自从上次事件发生后主管机构为了保质量,对核查团队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新的血液很难进得来。
新人进不来,老人不想干,碳核查业务未来的方向似乎有点飘忽。
放开新人进入门槛,增大人员供应是方法之一,提高核查费用,让老人不在觉得业务鸡肋是方法之二。但这两种方式在当下仿佛都不大可行。
最后一个方法,也是我最不希望看到的方法,
会不会是,碳核查整个业务今后会慢慢消失,然后用其它手段来解决数据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