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从城市实现碳中和最佳案例中,找到哪些启迪?

   2023-09-08 中国环境
81
核心提示:城市碳中和实践研讨会近日在上海举行。研讨会围绕城市公平碳普惠中和实践、构建城市新能源体系等议题展开,吸引来自政府部门、学

城市碳中和实践研讨会近日在上海举行。研讨会围绕城市公平碳普惠中和实践、构建城市新能源体系等议题展开,吸引来自政府部门、学术高校、研究智库、金融机构、企业的多位嘉宾参会,就城市碳中和实践的挑战和经验进行了交流与分享。

济邦咨询董事长张燎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发表了致辞,他表示,研讨会的题目有3个关键词:城市、碳中和、实践。通过交流帮助我们理解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让我们的行动更精准,让我们的行动更有效。

会上发布了《城市碳中和最佳实践案例集》,案例集选取德国的弗莱堡、中国丽水、日本横滨、美国西雅图、新加坡等5个国内外典型城市案例,为城市提供有益的思考启迪。

典型城市案例中,碳中和实践有哪些特色?

 

各个城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在进行碳中和的实践过程中各自采取的路径有一定共通性,也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措施大多是共性的,比如发电端、供应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如何去碳,再比如50%的减排都在城市端,城市端能采取的方式也都是共性的。”可持续发展合作研究所(ISC)中国项目主任潘涛说道。

个性化的地方在哪里呢?据了解,有的城市会考虑到气候公平;有的城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把自然生态开发成产品,关注自然的解决方案。

“美国西雅图打造前线社区,把气候脆弱(包括历史上欠发达地区)全部纳入前线地区,气候行动聚焦在前线社区开展。 社区很重视能力建设,尤其是培养年轻人和少数族裔的人参与社区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在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包括食品安全、公共能源和电力紧张时,老百姓能享受到政府补贴。在能源费涨价的时候,前线社区的能源费能够不涨或者维持以前的消费水平。”可持续发展合作研究所(ISC)中国项目主任潘涛介绍道。

此外,西雅图还借助信息化管理促进气候公平。所有的社区都集中到一张图上,哪些社区受海平面上升影响较大、哪些地方要实实在在地投入基础设施,可以很直观的看出。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优先进行资源分配,帮助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

德国弗莱堡把气候工程做成了民生工程。比如其迪滕巴赫小区,致力于打造碳中和小区。这个小区建造的都是经济适用房、保障房,只有中低收入阶层才能申请购买或者租住。由于碳中和小区普遍造价高,政府提供补贴来助力中低收入者购买。

在浙江丽水,通过绿色金融或创新金融资本把自然生态开发成产品。虽然还没有形成普遍的大规模示范效应,但是在点上已经有了突破。丽水尤其关注自然的解决方案,尤其在生态禀赋比较好的地方,利用生态系统的价值做生态的修复方案,低价实现环境保护或生态保护、气候保护的目标。比如用最大的水库、蓄水电站来做虚拟电厂,还有国家公园的创建、水生态保护的修复等,都是当地的有益实践。

从城市案例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在城市的绿色发展蓝图上,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从哪来,如何提供支持?市场化应是一条路径。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服务中心副主任余仲华说,“现在的资金压力大多在政府端、企业端,对于普通公众来说行动上还需更积极。在德国,就把间接的压力传导到普通公众上,从居民电费中抽取一部分来补贴。”

新加坡根据不同种类项目的需求,设立相应的资金支持,有一些基金面向不同群体。比如新加坡生态基金,面向青年人、学校、商业、产业、研发。支持基层项目,包括环境健康、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支持每个项目经费的80%。面向研发还有多种基金支持,以此来加速市场化,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与会专家们认为,一方面要强化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如在可回收物方面,如何做到减量化或者是高值化的利用,这在当下也是可以实现经济和生态平衡效益的措施。在案例中,日本横滨的总体方案主打循环经济的概念,其中还包含有废弃物管理。废弃物管理、废水处理、节能、能源管理、公共交通系统、减少灾害风险,这6个系统应该是有机统一的。

此外,公众参与也是应该大力倡导的。专家们认为,在所有的减碳行动中,公众参与非常重要。在这些案例中,不管是对社区的建筑物还是在社区的营造方面,处处体现公众参与的力量。

“这和我们现在做的垃圾分类、源头减量、食物减量等内涵都是一致的,最终的减碳行动还是要落到每一个人身上,就是要人人参与进来。从感受度、参与度方面,协同推进减碳、降碳的效应。” 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邰俊介绍。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增强国家科技软实力,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提高国际科技话语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